蔡伯荒,即姬伯荒,華夏族,為春秋諸侯國蔡國君主之一,是蔡國第三任君主。他為蔡仲子,在位年不詳。後來蘇遠他們誤入他們的殉葬坑還有主墓室,發現這是蔡伯荒之墓。
朕父待人和善、與民同耕;勵精圖治,治民如履薄冰。然周公見其功績斐然,惟賢惟德,心生猜忌。又想當年三監之亂,恐生事變,遂待朕父勞累之時,遣人以犒賞為由,鴆殺朕父。此實令朕痛心疾首,誓不與周
蔡仲,姬姓,名胡,周文王之孫,蔡叔度之子,周武王的侄子,西周時期諸侯國蔡國第二任國君,亦稱蔡仲胡。
武王滅商後,蔡叔被封於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以監視武庚及殷遺民。周成王年幼繼位後,周公攝國政,蔡叔與管叔疑周公不利於成王,聯合武庚作亂。後周公東征戰亂,三年戰亂即平息,蔡叔被流放而死。其子蔡仲(名胡)改國,周公封之為侯,恢複蔡國。[26]蔡叔建立蔡國後,與管叔鮮、霍叔處共同協助、監督武庚,一起治理了商朝的遺民,鞏固了統治。
叔度是周文王姬昌第五子,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
周文王死後,因蔡叔度的長兄伯邑考早逝,故由蔡叔度的次兄周武王繼任其位。周武王十一年(前1046年),周武王滅亡商朝,建立周朝政權,史稱西周。周武王建立周朝後,為鞏固周朝政權,實行分封製,大封功臣、宗室以及先賢後代,於是把管地分封給三弟管叔鮮,建立管國,居住管城;把蔡地分封給五弟蔡叔度,建立蔡國,居住上蔡[6](今河南省上蔡縣)。[7]周武王還將商朝的遺民封給商紂王(帝辛)之子武庚(祿父),與諸侯同等地位,以奉持他祖先的祭祀不致斷絕。周武王因為武庚還沒有心悅誠服,恐怕他有異心,便讓蔡叔度和管叔鮮、霍叔處輔佐、監督武庚,一起治理商朝遺民。[8][9]三監之亂周武王死後,太子姬誦繼位,是為周成王。[10]周成王登基時少不更事,不能獨立處理政務;當時周朝又是初定天下,政局還不是十分穩定,蔡叔度的四哥周公旦於是當國攝政,代行周成王之職,處理國家大事。蔡叔度和管叔鮮、霍叔處懷疑周公旦要篡奪王位,三人心裏憤憤不平,就到處散布流言。[11]周成王二年(前1041年),三人扶持武庚一起叛亂。[12-14]周成王四年(前1039年),周公旦以周成王的名義東征叛軍。不久,周公旦便平定叛亂,誅殺武庚和管叔鮮,將蔡叔度流放[15][16]到郭鄰[17](在今蔡國故城西北蟾虎寺一帶)。[7]周公旦流放蔡叔度時,隻配給他十輛乘車和刑徒七十人作為隨從。[18]蔡叔度最終死在流放之地。武王建立周朝後,將蔡叔度封於蔡地,建立蔡國。周武王還將商朝遺民封給商紂王之子武庚(祿父),周武王因武庚還未心悅誠服,恐其有異心,便讓蔡叔度與管叔鮮、霍叔處共同協助、監督武庚,一起治理商朝遺民。
三監之亂: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三監地域,一般認為,商都以北地區為邶;商都以南地區為鄘;商都以東地區為衛。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周王朝麵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
名稱三監之亂
發生時間西周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