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
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是一門研究馬克思主義產生、發展的曆史過程和規律的科學,旨在係統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和曆史必然性,考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曆史過程及其基本曆史階段,總結馬克思主義自身發展和指導實踐的曆史經驗,揭示馬克思主義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在不同曆史階段上發展的特殊規律,特別是與各國實際相結合而不斷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等有著密切的聯係。馬克思主義發展史著重於思想史、學說史的角度,而國際共運史著重於實際運動的角度,包括思想來源、理論的形成和創立、以後的發展和傳播,重點研究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運用和發展的曆史,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其研究範圍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生平、思想和著作研究;馬克思主義通史;馬克思主義國別史和階段史;馬克思主義專題史;馬克思主義文獻學。
2.2.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是專門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基本規律,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學科。作為二級學科,它將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為重點,密切結合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中所進行的艱苦實踐和理論總結,深入研究黨的幾代領導集體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基本經驗,係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的基本規律。學科研究範圍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運用、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務的提出和科學內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進程和理論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基本經驗和基本規律;本學科的重大理論前沿問題等。
2.2.5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是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理論、思潮、流派的發生、演進及基本思想進行研究的學科。它包括國外共產黨的理論家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創新,國外學者特別是左翼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與闡釋,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等學科專業是相鄰學科專業,但偏重於對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既考察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曆史聯係性,又注重分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世界的變化和演進,以及它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學科研究範圍主要包括:蘇東劇變的教訓,世界社會主義的現狀與前景研究,當代國外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當代國外左翼學者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評析,國外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流派研究。
2.2.6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著“生命線”和“中心環節”的作用,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其學科研究範圍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規律、功能、內容、方法研究,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與基本經驗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研究,新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規律與特點研究,經濟全球化條件下愛國主義教育與民族精神培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研究,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研究,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究,幹部與群眾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2.7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是在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基礎上發展而來,主要圍繞曆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的發展舉什麼旗、走什麼路、由誰來領導等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是專門係統研究中國近現代的曆史進程及其基本規律和主要經驗的學科。作為二級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要將理論研究同解析曆史進程、總結曆史經驗結合起來。要在廣泛了解中國近現代經濟、政治、文化及社會發展曆史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中國近代以來抵禦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推翻反動統治、實現人民解放和國家現代化的曆史,在全方位的分析和比較中闡明曆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要深入開展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研究,深入開展中國改革開放曆史研究,深刻認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進一步增強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2.3 學科基本研究操守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作為學科體係中的一支,在研究過程中必須遵守學術研究基本操守或規範。具體而言就是要遵守正確的政治導向、谘政育人功能、學術自由、學術道德、學術平等、學術創新等基本操守。
2.3.1 政治導向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正如列寧所言,“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跡作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馬克思主義的黨性集中體現在它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一性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的政治導向,即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對新時期的中國而言,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就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人員要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到馬克思主義相關學科和專業建設中去,以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政治導向,同時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發展。
2.3.2 谘政育人
任何一門哲學社會科學類學科都具有谘政育人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也不例外。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文)強調要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要求“要充分發揮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深化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建立健全符合國情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係”。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天然具有谘政育人的屬性,是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類課程的基礎和核心。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人員要把谘政育人作為己任,在學術研究過程中,自覺地結合時代要求,以“認識世界,學會做人”為宗旨,以“培養人的哲學素養”為核心,幫助人正確地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己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從而形成通達地駕馭自我和做人處世的能力,真正成長為一名符合時代要求的“完整的人”。
2.3.3 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是指學術研究人員在學術問題上可以自由思想、自由研究、自由討論、自由發表和自由爭鳴等。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意誌、獨立精神和批判意識。沒有自由思想,沒有獨立精神,就不能傳承、追求真理,也談不上學術創新。堅持學術自由是學術繁榮發展的需要,是學術追求和獨立人格的體現。當然,堅持學術自由必須遵守一定的學術規範。堅持學術自由與遵守學術規範並不矛盾,不能因為堅持學術自由而否定學術規範。學術自由是有一定限度的自由,是符合一定規範的自由,這種自由受一定的規範約束。一定的學術規範是學術自由必要的保障,沒有學術規範保障的學術自由,終究不利於學術研究,對社會發展也不利。
2.3.4 學術道德
學術道德是指研究人員在從事科研工作和進行學術活動時所應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學術道德既與學術研究的特性有關,也與社會道德對它的塑造息息相關。首先,學術研究是一種追求真、善、美的活動。這就要求學術研究人員要誠實地告知或揭示真理,堅持真理,對學術事業存虔敬之心和敬畏之情,保持對學術目的性追求的同時,避免學術工具化,捍衛學術的純粹性、神聖性和超越性,維護學術尊嚴,這就是所謂的“知性真誠”。其次,學術道德也應遵循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基本規範。學術研究是人類的事業,一個人的學術成就離不開前人和他人的學術貢獻。這一方麵要求學術研究人員要有學術獻身精神,另一方麵也要求學術研究人員誠實地麵對自己的真實見解,充分尊重他人的學術成果,恪守學術規範,拒絕一切學術不端行為,肩負社會責任,堅持學術公正,自覺維護良性循環、可持續性發展的學術生態。
2.3.5 學術平等
學術平等是指在遵守學術研究基本規範的前提下研究主體地位平等從而能夠平等地進行學術探討、評論和評價等的學術環境。學術平等首先體現在研究主體地位平等上。在遵守學術研究基本規範的基礎上,要求研究人員堅持研究主體地位平等,摒棄“人微言輕”的偏見,不搞學術政治,不拉幫結派。學術要繁榮,研究主體地位平等是關鍵,無論是領導、專家,還是學生、平民百姓,在學術地位上都應當是平等的。其次,學術平等體現在學術權利和價值評價的平等上,體現在資源配置、報獎評優等一係列程序公平上。最後,堅持學術平等要避免過度量化考核,忽視學術質量。
2.3.6 學術創新
學術的生機與活力在於創新。學術創新是揚棄傳統觀念、理論等的過程,是在前人思想理論的基礎上,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形成新認識的過程。學術創新主要表現在:一是提出新的觀點、概念或理論體係;二是提出有價值、有科學意義的新問題;三是開拓前人尚未涉及的研究領域、研究課題,或者從新的視角去挖掘研究對象所蘊含的思想意義和潛在內容;四是運用人們所忽視的方法或者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此學科的課題,從而使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五是用新的材料去證明問題,彌補原有研究成果的欠缺,使之更加全麵和充實,增強其科學性。學術要創新,首先要繼承、學習、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多讀書,多積累。其次,要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包括日常知識、基本知識、專門知識、工具知識和實踐知識等。第三,要善於將邏輯與形象思維、正向與逆向思維、求同與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單一思維與綜合思維相結合。最後,要充分了解本研究領域及相關領域的前沿動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創新的前提是要有豐富的學術積累,尤其要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術史有比較清晰的了解。打牢基礎,厚積薄發,才能在學術研究中有所創新。
附錄2-1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協)會
1.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
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是經民政部批準成立的國家一級學會。馬恩研究會的前身是全國《反杜林論》研究會,1982年成立,主管單位為黑龍江大學,辦公地點在黑龍江大學。1992年,更名為中國恩格斯研究會,主管單位為北京大學,辦公地點在北方工業大學。2002年,正式更名為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主管單位為中央編譯局。截至2015年4月,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共有顧問及理事會成員145人。
中國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會是全國性的馬克思主義學術團體。它是由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及有關省市社會科學院的科研人員,中央黨校及有關省市黨校的科研教學人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複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等50多所大學的科研教學人員,以及部分省市宣傳部門的理論宣傳幹部和部分大型企業的黨務工作者自願組成的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
該研究會宗旨是致力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著作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提高全國各民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和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服務。本會的各種活動嚴格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
2.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
中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學會是經國家民政部核準登記的全國性社團,是國際共運史專業唯一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成立於1982年8月,起初掛靠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1991年7月經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由中共中央編譯局主管。
該學會是由從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世界社會主義研究和教學的專業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自願結成的全國性學術團體,是非營利性的社會組織。其宗旨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組織和推動全國從事國際共運與世界社會主義教學和研究的各方麵力量。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雙百方針”,研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和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曆史和現狀、經驗與教訓,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本會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
3.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年會
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是依法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於1979年10月正式成立的全國性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及其曆史的單位和個人自願結成非營利性的群眾性學術團體。會址在北京。
該年會成立30多年來,相繼成立了下屬7個研究分會(專業委員會),即: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研究分會;列寧思想研究分會;毛澤東思想研究分會;鄧小平理論研究專業委員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分會;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會;馬克思主義應用哲學研究分會。學會和各研究分會經常召開學術研討會和開展多種形式的學術活動,培養和組織在國內外有較高水平的學術隊伍,促進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同國內外各種有關的學術團體和學者進行交流合作,出版各種學術論文集和有關學術著作,均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該年會宗旨是: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本會工作中應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徹理論聯係實際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曆史、理論和現實三者的結合上堅持和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更好地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附錄2-2 (表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史簡表(1949—2010)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二)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展史簡表
續表
續表
第3章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程序規範
學術研究基本都遵循從在理論和實踐中發現、提出問題,到分析、解決問題,再到接受實踐和邏輯檢驗這一程序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發現問題,進而以合乎規範要求的形式提出問題,是真正的關鍵。發現、提出問題本身也有一個程序過程,即首先在生產、生活與研究實踐中篩選出有價值的選題,繼而通過係統的文獻收集整理確定新選題的意義、價值和研究的可行性,然後設計出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各個學科的研究程序規範具有高度相似性,同時,各個學科也會因為自身的特點,存在一些特殊的原則和要求。本章將就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選題的常見問題、選題的基本原則、選題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文獻準備和收集、研究設計的基本要求等進行說明,同時將在附錄中對涉及本學科領域的主要基金項目進行介紹。
3.1 選題常見問題
偉大的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選擇一個好的課題,研究就成功了一半。相反,如果選擇了一個價值不大的課題甚至是偽問題,不僅會事倍功半,甚至會一無所獲。本學科的青年學子在初涉理論研究時,尤其需要避免下列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