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繪畫都需要創意、創造力。很多人都是強調還沒來靈感。其實,靈感必須在進入狀態之後才能產生。不寫、不畫,不進入創作狀態,哪來的靈感。
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雷德裏克·波洛常被問到,該如何克服在寫作上所遇到的種種障礙與瓶頸?他說:“當發現自己陷入困境時,就先寫些粗糙的草稿。先不管它有多麼粗糙、缺點多麼多。之後,再回頭來慢慢改寫。
“這樣的方法幫了我不少的忙,使‘障礙’不再無限期地延續下去。我隻管硬著頭皮做下去,不管想到什麼可能的思路,都把它寫在紙上。如果過後覺得那些東西不好,我隨時都可以修改。而與此同時,我也就前進了一步。
“不要幻想自己寫得確實‘很精采’。你所要做的就是把它寫下來,然後,你就能有一個明確的東西,可供你去改寫、修正、提高。
“這和打棒球時不同,你最多隻能擊球三次,就得出局。但對於寫作的修正、改寫,卻是毫無限製的;你想擊多少次就擊多少次,而且或遲或早,你總會擊中的”。
真正的成功者不會在一開始付出努力的時候,就希冀得到傑出的成果,或在一開始就達到十全十美。他們也不會因為害怕出差錯或被人視為愚蠢、被人批評,就放棄心中的理想、目標,或拒絕去嚐試新的東西。
成功者知道,如果他們不去嚐試,就永遠實現不了、接近不了自己的目標。他絕不會等待情緒良好、一切順利才開始著手。因此,隻要有一個不完備的計劃、一個粗糙的想法、念頭、草案,他們就會開始去嚐試、發展、實驗,並且在嚐試、付出的進程中,不斷地自我學習、充實,並且修正改進。
《新約·馬太福音》第25章敘述耶穌帶領門徒向耶路撒冷行進,一路上對門徒諄諄講道。
耶穌坐在橄欖山上時,給門徒們講了一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貴族,他要出門到遠方去。臨行前,他把仆人召集起來,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
後來,這個貴族回國了,就把仆人叫到身邊,了解他們經商的情況。
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五千兩銀子,我巳用它賺了五千兩。”
貴族聽了很高興,讚賞地說:“好,善良的仆人,你既然在賺錢的事上對我很忠誠,又這樣有才能,我要把許多事派給你管理。”
第二個仆人接著說:“主人,你交給我二千兩銀子,我已用它賺了二千兩。”貴族也很高興,讚賞這個仆人說:“我可以把一些事交給你管理。”第三個仆人來到主人麵前,打開包得整整齊齊的銀子說:“尊敬的主人,看哪,您的一千兩銀子還在這裏。我把它埋在地裏,聽說您回來,我就把它掘了出來。” 貴族的臉色沉了下來。“你這又惡又懶的仆人,你浪費了我的錢!”於是奪回他這一千兩,給那個有一萬兩的仆人,並說:“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埋沒錢才,就是浪費,如第三個仆人的作為;不行動,也就是潛能最大的浪費。行動是潛能的挖掘機。凡是大有作為的人物都不會等到精神好時才去做事,這是因為他們深諳“行動誘發行動”這個自然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