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克利斯朵夫》——自由精神的奮鬥】 自由和抗爭的靈魂——《約翰·克利斯朵夫》第三
約翰·克裏斯朵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座小城裏,他們家是一個受人尊敬的音樂世家,約翰的祖父米希爾和父親曼希沃都是宮廷的音樂師,但父親經常酗酒,以至家境逐步敗落。
小克裏斯朵夫長相醜陋,但他有強健的體格,倔強的個性,受到祖父的喜愛,常和祖父一起漫步田野,聽祖父講古代的英雄故事,使他從小就萌發了做大人物的想法。
做廚娘的母親膽小善良,一天,他在母親幫傭的主人家遭到少爺、小姐作弄,因反抗受到主人毒打,母親還讓他賠禮下跪。這使他感到非常難過,更氣憤人間的不公。
祖父送他一架舊鋼琴,還帶他到劇場欣賞歌劇,引起了他對音樂的興趣,常常自己爬到椅子上去按琴鍵。父親發現了他的音樂天才,想做為他的一個特長,作為將來向上爬的手段,於是天天用戒尺逼他練琴,累得他終於有一天支持不住了,他起而反抗:故意彈錯音節。父親氣得吼聲連連,戒尺雨點一樣打下去,克裏斯朵夫被製服了,不得不每天一邊流淚一邊彈琴,他對音樂厭惡透頂的同時,內心已被音樂占據,約翰愛幻想,愛大自然,有著豐富的聯想。他在風雨、陽光、河流中,都能體味出音樂的美。他不由自主的愛上音樂,並要把一生都獻給這個凝聚自己所有喜怒哀樂的藝術。祖父對他說:“為著人類最美最崇高的藝術,為著撫慰人類造成人類光榮的藝術而吃些苦是值得的。”
祖父留心把孫子隨時哼唱的曲譜整理起來,還加了伴奏與和聲,編成樂曲,取名為《童年遣興》,在樂譜的封皮上還題上了小克裏斯朵夫的名字,讓克利斯朵夫彈奏,並呈報宮廷開了專場音樂會,他的表演受到全場歡迎,大公爵誇這個6歲孩子是“再世莫紮特”。從那以後,他受到莫大的鼓舞,開始有意識的彈琴作曲,這讓祖父高興得哭了起來。
他舅舅名叫高脫弗烈特,是個流浪鄉村貨郎,常出沒於大自然和鄉間。祖父和父親都瞧不起他。但他是個自由獨立的人,他懂得很多古老的謠曲,並能在大自然中體驗出音樂的美,他唱動聽的鄉村歌謠,感情真切,給了約翰另一種教育,讓約翰呼吸田野清新的空氣,在夜裏感覺大自然交響曲中數不清的樂器,到生活中去創作真正的音樂,使克裏斯朵夫又受到更好的音樂熏陶。舅舅說:“何用你唱歌呢……難道它們(指大自然)不比你所能作的一切唱得更好嗎?”約翰把自己作的曲子唱給舅舅聽,舅舅說:“這多難聽!”並指出約翰是“為寫作而寫作的,你為要做一個大人物,為要叫人佩服才寫的”,這樣的東西是不能打動人的。他還說:“你在屋內所寫的一切全不是音樂,屋內的音樂等於屋內的太陽。音樂是外麵的。”
克利斯朵夫11歲時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跟管風琴師學和聲,他學多種樂器,用他的收入補家庭生活的困難。祖父這時在欣慰中死去,父親整日喝得爛醉如泥,根本指望不上,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的身上,他不得不經常應召到公爵府替討厭的笨蛋去演奏,這使他深感屈辱和痛苦,也和仰慕金錢、權勢的長輩更疏遠了,他還找了幾份家庭教師的兼職。生活的重擔把他壓得喘不過起來。隻有舅舅帶給他快樂,他們月下蕩舟,聽槳上滴水的琶音,看河麵水氣的顫動……約翰邊接受音樂教育,邊參加樂隊演奏,他已經升任第一小提琴手,他有一個偉大的信念:將來要寫出偉大的作品。
一次赴鄉間野餐,克利斯朵夫在渡船上結識了一個博學多聞的青年奧多,兩人成為知交。和奧多的友誼成為他未來愛情的先導。參議官新寡的太太克裏赫,帶著女兒彌娜,從柏林搬來與他家毗鄰。太太請他做女兒的家庭教師,教女兒彈琴,彌娜和他年紀相仿,很賞識克利斯朵夫的天賦和品格,也不時修正他的舉止和儀態,對他產生了好感。克裏斯朵夫一次在彈琴時很衝動的吻了彌娜的手。很快,彌娜的母親窺破了他們的關係,她以出身、門第和財產為由極力反對,這使克裏斯朵夫認清了他和她們的距離,悲憤交加的離開了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