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要點】
[1]名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2]相思新穎別致、不落俗套。[3]融情入景,含蘊不盡。[4]運用了比、興、襯托手法。[5]形象鮮明。[6]節奏明快,感情真摯。
王勃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上來就以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一聯分點送行之地與友人將去之地。王維的 《送梓州李使君》,未提送別之地,隻寫李使君要去的梓州景物——“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山中一夜雨,樹杪百重泉。”李白的 《送友人入蜀》,則由蜀道寫到蜀城、寫到在蜀城賣卜的嚴君平。這些詩寫法各異,但異中也有同,那就是都或多或少地描述了被送者要去的地方。這因為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是明確的,在題目中也作了明確的反映。被送者要到那個特定的地方去,並非偶然; 因而送行之地可寫可不寫,但被送者要去的地方卻不能不寫,盡管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寫法。
李白的這首 《送友人》 卻與此不同。
王維的“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以寫景發端而不提送別,前人或評為 “鬥絕”,或讚以 “逆起神韻超邁”。李白的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同樣以對偶句先寫景,而不提送別; “鬥絕”、“逆起神韻超邁”之類的評讚,也未嚐不可以用。然而前者所寫的是被送者要去之地的景,後者所寫的是送別之地的景,命意謀篇,各有特色。王維把被送者要去的地方寫得那麼優美,意在鼓勵他愉快地去做一番事業; 所以用“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結束全詩。李白寫送別之地山橫水繞,則表明 “此地” 尚堪留戀,筆端飽含惜別之情; 所以以下六句,全都是惜別之情的自然流露。
送別之地也就是與友人聚合之地。在山橫水繞的地方與友人聚合,即使處境不那麼得意,總還是不錯的。可是如今呢,出於某種原因,不能不彼此分手了! 當然,如果友人此去有一個較好的歸宿,像王維所送的“李使君”那樣在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去做官,那就不會有太多的惜別之情,重要的是要鼓勵他做出成績。李白送的這位“友人”卻連一個明確的目的地也沒有,他之所以要走,並不是已經有了什麼歸宿,而隻是去尋找歸宿。所以在送行之時,就充滿了惜別之情。“此地一為別”一句,以 “此地”指代“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滴水不漏。“一為別” 中的“一”這個副詞也用得很傳神。在古漢語中,“一”與“則”前後呼應,表示前一種情況一出現,後一種情況就緊跟著出現。例如 《史記·範雎蔡澤列傳》 中的 “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就是這樣的。這裏用的正是 “一……則”的格式,隻由於詩的語言不同於散文的語言,下句裏省略了 “則”。“此地一為別”,就 “孤蓬萬裏征”,一刹那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為別” 的 “為” 字也值得玩味。“為別” 略等於 “作別”,兼包相互“道別” 的雙方,與下麵的 “孤蓬” 形成強烈的對照。在 “為別” 之前乃至 “為別” 之時,兩人尚在一起,即使是 “蓬” 吧,還不是 “孤蓬”,而 “一為別”,就成為 “孤蓬” 了。蓬草被風吹散,便飛轉無定,古人常用以比喻飄流無定的遊子。“一為別” 就成 “孤蓬”,亦自可傷; 而 “孤蓬” 之 “征” 遙遙 “萬裏”,竟不知落腳何處,就更令人百感茫茫。當然,此時還在“為別”,“友人” 並沒有走; “孤蓬萬裏征”,隻是想像中的情景。然而從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的“此地” “一為別” 想到即將出現的 “孤蓬萬裏征”,其惜別之情不是已經見於言外了嗎? 朱超道 《別席中兵》: “扁舟已入浪,孤帆漸逼天”; 王維 《觀別者》: “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 李白 《送孟浩然之廣陵》: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都寫的是目送行人遠去的實景。“孤蓬萬裏征” 在 “為別” 之時尚出於想像,然而 “一為別” 即成現實,目送友人遠去之狀也已經躍然紙上,和實寫目送行人遠去的詩句相比,似乎更多一些 “虛實相生”,“餘味曲包” 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