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船與炮(2 / 2)

越大的炮就需要越大的炮管,越大的炮管越難製造,這是通例。當炮管在高溫下成型之時,內外不同的麵積導致使用的冷卻液流速不同,強烈的熱脹冷縮之下,炮管就容易變形或者破碎。

雖然鋼鐵材質的炮管所能承受的膛壓比銅炮高得多,甚至延展性也更強,單絲依然不能克服這種流速的不同所造成的變形。

工業部的工程師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改變傳統使用的水冷為氣冷,內外隻用不同流速的液體等等,無一例外都失敗了。

最後,還是王啟年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既然內外冷卻液流速不一樣,為什麼不能從內部冷卻?

一語驚醒夢中人,史文章一拍大腿,馬上開始新炮管的設計,新的炮管在保證了內外壁的厚度之外,做了中空處理,冷卻的時候,水從腔體內流入,這既保證了冷卻液的流速不變,又使得內外溫差不大。

下午,工業部集體趕到碼頭試炮,就連很多穿越眾好奇之下也來觀看。這一次鑄造的是常見的32磅加農重炮,口徑6.67英寸(約為167mm),炮管長13.0英尺,炮管重1056磅。

選取的試炮手是海軍岸防部隊的一個炮組,經過在洛城灣的岸防炮4個月的長時間練習,技術還算過得去。

將大炮拉到岸邊,裝上足量的發射藥之後,再將炮彈放入炮膛,壓實之後在封口保證氣密性。

一切準備就緒之後,王啟年親自上前點燃引信,然後迅速跑開防止炮管炸裂。

一聲巨響之後,炮管噴射出黃色的火焰和大量黑煙,炮彈也被順利打出。

“還好,沒有炸膛。”史文章放下心中的擔憂,一揮手,炮手們迅速上前清理火藥殘留,檢查炮膛有無裂痕。

一切完好。史文章心裏判斷到。

不過這顯然還不能算是重炮,繼續加大發射藥的劑量,幾次的試射之後,炮管完好,顯然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足量的發射藥能讓這種大炮的有效射程達到500米,最大射程1500米,初速也足夠的高,700米每秒。相信西班牙人如果看到這種大炮的威力,也一定會羨慕和發狂的。還在使用傳統的接舷戰的海盜們也會被這種巨型炮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重炮的問題總算解決了,不過趙世勳在得到這門炮的數據之後,就完全失去興趣了,套上車之後,全重1.2噸的大炮還不適合在路況糟糕的情況下作戰的陸軍炮兵們。

火炮的問題解決之後,勝利號的問題也就全部解決了。

國家委員會頒布的預計時間是3個月,意思是在9月初正式下海試航。

PS:作為四級艦及大炮數量更少的戰艦名字都是兩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