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元幣真幣和假幣,反偽和造偽就如一對孿生的兄弟,數百年來,一直相隨相伴。盡管各國使用了嚴刑峻法來保護自己的貨幣,盡管已有無以數計的造偽分子為財而死,但是在這條通往死亡與囹圄的道路上,仍有人前赴後繼。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達,反偽和造偽的鬥爭將會更趨激烈。
1993年IO月23日的《成都晚報》曾披露過這樣一則消息:成都市一個體煙攤,收到一顧客的一張1O0元麵額的人民幣。當時,攤主又照又摸,確信無疑後,賣給顧客一盒阿詩瑪,另找顧客93元的零頭。在顧客離去後幾分鍾,1O0元的大票竟變成了1O元。
據說,類似的事情在成都市已發生過多次。
●感光偽鈔太絕令一切驗鈔機失靈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奇異的現象呢?原來,這種假幣是利用化學感光劑。按10O元麵額的模樣複製,使1O元麵額的鈔票變成了1OO元。這樣的假幣用光照用手摸都難以看出破綻。但是隔一段時間後,溫度下降,鈔票上的感光劑遇冷就會自行脫落,假幣便會現出原形。這種偽鈔雖然對真幣的紙張有破壞,但沒有損壞票麵的防偽標記,因此,各種驗鈔機對它無可奈何。
這一造偽方式看似複雜,其實操作容易。在前一段時間,市場上曾冒出過一種感光打火機。初看打火機的外觀,和普通打火機的外觀一模一樣。它的不一樣就在這種打火機外表上塗有一層感光劑。用火燒或用手指磨擦,當其表麵溫度上升時,感光劑融化,便露出了感光劑下的裸體女郎照片。過一段時間後,打火機表麵的溫度下降,感光劑遇冷凝結複原,再次覆蓋住裸體女郎照片。如此可反複使用。
這一新型產品據查也是“洋貨”。最早在歐美誕生,後傳到港澳地區。國內一些不法商人趁機將產品傳入大陸,大發橫財。不久,公安部將此類產品列入到誨淫誨盜物品之中予以查禁。可以說,感光打火機在大陸剛露頭,就遭到警方的沉重打擊。不法奸商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沒多久感光打火機在大陸就銷聲匿跡了。
不曾想,這一新的感光技術很快就被不法分子挪用到偽幣上。也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從各地公安機關所掌握的情況分析,這種感光偽鈔還沒有在大陸形成一種勢頭。不過,公安機關正嚴密注視著這一犯罪新動向,防患於未然。隨著科技的發達,必然還會衍生出新的造假方式和假幣。它昭示著世人,反偽的鬥爭永遠沒有盡頭。
◎電子貨幣姍姍來遲
●信用卡功能美哉妙哉
1915年,在美國佛羅裏達洲的一家餐館裏,老板為方便顧客用餐和吸引更多的顧客,發明了一種卡片。顧客用現金購買這種卡片後,每次到餐館用餐不用支付現金,隻需在卡片上記帳就行,直到顧客開銷完購買卡片所花費的全部金額為止。這種卡片就是現代信用卡的前身。到192O年,世界上第一張現代意義的信用卡在美國誕生。
鬥轉星移,在這七十多年的歲月,信用卡逐步取代了現金支付。在經濟發達國家,正常的金融、商業活動中,信用卡成為最主要的支付手段。據報載,1994年度,全世界通過信用卡實現的交易額高達3萬多億美元。
信用卡是一種以現代通訊技術為載體,集轉帳、儲蓄、購物消費、異地彙兌和消費信貸於一體的新的帳務結算工具。它可以跨地區使用,具有快捷、方便、靈活、安全的特點,因而被國際社會廣泛使用,成為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電子貨幣。
信用卡在我國的出現還是近幾年的事情。1979年,中國銀行首次與香港銀行簽約代理信用卡業務,但那時也隻是將帳單寄到香港,然後由港方去同各國銀行結算。從理論上說,這種信用卡,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信用卡,但它已具有信用卡的某些功能。直到1985年5月,我國才正式發放第一張國內通行的信用卡即中銀卡,就是現在市場上通行的“長城卡”的前身。隨後,我國的其它專業銀行也陸續推出了多種信用卡。如工商銀行發行的牡丹卡、中國銀行發行的長城卡、建設銀行發行的萬事達和農業銀行發行的金穗卡。
我國的信用卡分兩種:一種是具有法人資格的工商企業、機關團體、行政事業單位向發卡單位申領的單位卡,又稱金卡。一種是有穩定收入,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向發卡機構申領的個人卡,又稱銀卡。據統計,到1993年度,我國共發放各種類型的信用卡400多萬張,比上一年度增長了一倍以上,其中工商銀行發放的“牡丹卡”達2O5萬張,“長城卡”發放126萬張。
近幾年,我國信用卡的發放數量增長迅速。僅長城卡在試行的第一年隻發放了幾萬張,到第二年就有了十幾萬張,第三年就已達幾卜萬張。這種成上升的趨勢表明了我國經濟近幾來飛速增長的好勢頭及城鄉居民個人消費活躍的好現象。據調查.信用卡的7O%屬於個人所有。在1993年全國通過信用卡實現的交易金額達300多億人民幣。
不久前,電子部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推出了“金卡工程”,計劃首先在全國的35個大城市裏,逐步推廣被稱為“電子貨幣”的信用卡。“金卡工程”是指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的以電子轉帳方式取代傳統貨幣流通的電子貨幣工程。為此,國家將在十年時間內.為該項工程投資200—300億元人民幣,實現平均2000人共有一個銷售終端的目標。“金卡工程”的實施,必將給中國人民的生活方式與生活觀念帶來全新的變化。不久的將來,薄薄的信用卡,必定代替中國百姓手中厚厚的錢包。
鞍山市是我國實施“金卡工程”的試點城市之一。在鞍山市,許多企事業單位都用“牡丹卡”為職工發放工資,職工可以憑“牡丹卡”在全市工商銀行的任何一個儲蓄所取款或存款,也可以直接用信用卡在市內聯網的三大商場銷售點終端轉帳消費,購買商品。有行家稱,鞍山將成為我國第一個電子貨幣城。
●現全交易弊病深重
由於現金交易所固有的幾大弊端,注定它必然被電子貨幣所取代。現金交易需要攜帶大量的現鈔,不僅攜帶麻煩,也不安全,而且,也容易遭受偽鈔的侵害。而采取高科技手段製造的信用卡,就很難偽造。它既安全又方便。自然容易為消費者所接受。另外從國家宏觀考慮:信用卡取代現金消費,不僅減少了市場貨幣的投放量和流通量,提高了資金周轉的速度,更有利於國家宏觀的經營管理。使用信用卡消費,資金的流入和支出,隨時可以通過以自動付款機為代表的銀行清算係統,和以銷售終端機為代表的商店櫃台業務係統,借助電子計算機網絡通訊反饋出來,這樣,國家經濟管理部門可以由此掌握市場上流通的“活貨幣”與銀行裏“死貨幣”的比例變化,及時利用銀行利率這柄杠杆進行調節,既活躍市場,又及時抑製了通貨膨脹,還可避免官僚主義決策的隨意性以及按報表決策的滯後性。國家稅務部門也可根據信用卡的消費,掌握每一位納稅人應繳納的稅額。由此,每年可防止數以億計稅款的流失。“金卡工程”成為了我國稅務部門打擊偷稅漏稅的重要武器。
●2億美國人10億信用卡
1987年3月,中國銀行加入了萬事達國際機構(“萬”是一個可提供授權與結算服務的體係)。同年又加入了維薩國際信用卡組織。1988年6月,我國終於發出了第一張國際通用的外彙信用卡。現在長城信用卡在國內就已經有2萬2千多家特約商戶可以使用。中國銀行現在還可以辦理發達、萬事達、大萊、運通等五家國際通用信用卡的取現和直接購貨業務。僅北京的中國大飯店去年的月結算額即達1000萬元。但也有不容樂觀的是,我國的信用卡發展速度與經濟的發展速度相比仍相距甚遠。英國早在七十年代,使用了4年的時間就在全國迅速普及了信用卡。美國稍後也在全國普及了信用卡。日本每百人擁有的信用卡達150張,而在美國,隻有2億多人口,而發行的信用卡就超過了10億張。現在美國幾乎每一位公民手中都擁有幾種信用卡,美國人口袋裏的現鈔很少。在美國,不論是上超級市場,還是街頭零售、出租車收費幾乎都可以使用磁卡。象這樣,現鈔的使用處自然就不多了。美國現金的流通量僅占社會貨幣流通總量的8%。美國人決不必象中國公民一樣上街購物兜裏裝著、袋裏揣著的盡是現鈔,一路上提心吊膽,惟恐不測。
●萬千中國老百姓不知不識信用卡
電子貨幣工程是一個以電子計算機、網絡通訊、電子化金融機具、電子化商業機具為基礎,以各種儲蓄卡為媒介的龐大係統工程。要在我國實現這一係統工程,還需要有一段較長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
信用卡的推行牽涉到銀行、商家以及消費者等方方麵麵,要在全國全麵推廣,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還有待更新。從今年1月長城卡在各地的發行數量便可見一斑。長城卡在廣東省發行了20多萬,在山東是11萬,而到上海才3萬多,天津僅1萬多。出現這種不合理布局的現象原因固然有幾種,但其中最主要的還要數消費者的心理和文化的異同決定的。山東人在消費習慣上不大錙銖必較,但上海人在消費習慣上,則是精打細算出了名的,單講那每年向銀行交納12元以至幾十元的費用,就且叫上海人琢磨一陣子的了。這樣的消費習慣自然會影響到信用卡的推廣普及。銀行部門的宣傳不力,百姓絕大多數不知“信用卡”為何物。銀行部門設備不配套,手續繁瑣,信用卡的“便捷”特征難以體現,這些都製約了信用卡的推廣和普及。另外,我國在這方麵的法律還不夠健全。各家銀行信用卡的通行合作也有待進一步研究發展。但這一些因素決不可能成為普及信用卡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