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吳三桂出身將門,其父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是關外著名的將領,他以大將子弟從戎,人稱精明深沉,勇武敢戰,不到三十歲就身任專閫大帥。他所率的四萬精兵在關外的曆次對清作戰中表現也是比較突出的,雖然在鬆錦戰役中有過不光彩的逃跑曆史,仍然被一致認為是關門最有戰鬥力的勁旅。
在京師危急的時候,調吳三桂部入衛雖然未必真能擋住大順軍的幾十萬雄師,卻能給弱不禁風的朝廷增加一點信心。問題在於,抽調吳三桂軍入京,就必須放棄關外碩果僅存的寧遠城和鎮遠城,而且山海關的防禦也會因此大為空虛,清軍一旦乘虛而入,後果同樣不堪設想。這樣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同樣使崇禎皇帝和他的朝臣們兩麵為難。
為了解救眼前之急,崇禎帝還是在三月的一次召對中首先提出了調吳三桂軍入關的問題。但這一次同曆來一樣,他仍然不想自己擔負棄關外之地和造成關門空虛的責任,因而隻是提出由吳三桂帶精兵五千前往山西助剿,說是關外餘兵尚多,不致造成山海邊防的破壞。同時,他又對閣臣們說:“此等重大軍機,應行與否,原應先生們主持擔任,未可推諉,延緩誤事。”還是要大臣們承擔責任。
可大臣們卻早已從曆史的經驗中得知,一旦主動承擔了調邊兵入關的謀劃,將來追究起棄關外之地和山海關殘破的責任來,皇上大概又要尋找替罪羊,那就是殺僧禍。因而大家一口咬定,就是不同意,任憑皇帝自己做主。
大學士陳演代表大臣們說:皇上要調吳三桂精兵入關,確為滅寇良策。但山海關和寧遠迫近京城,關係重大,為有吳軍,清兵才不能長驅直入,若一旦調去,其他各處未必能夠支撐得住。萬一有了差錯,臣等萬死也不足以承其責任。此事關係安危大計,臣等密議多時,不敢輕易以封疆為嚐試,伏乞皇上聖裁。
而兵部尚書張彥縉更明確指出,調不調吳三桂,實際上是棄不棄寧遠的問題。
崇禎皇帝無法向朝臣推卸責任,隻得反複向朝臣解釋說:“放棄寧遠,退守山海關,雖屬下策,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陳演等大臣們為了慎重其事,其實是要徹底推脫責任,仍然提出茲事體大,要由九卿科道會議討論,再後來還提出要谘訊各地督撫的意見,即使放棄寧遠,也要妥善安排寧遠撤兵後山海關的防禦和關外軍民的安置。因而調動吳三桂部的事情同樣一拖再拖,直到現在還沒有正式定下來。(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