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章遍地災情(1 / 2)

可是畢竟從清軍的進入到襲營有著一段時間,在劉肇基的武官叱喝下,有些明軍已經做好了戰鬥的準備,他們匆匆地結好了陣形,向著夜襲的清軍圍了上來。

就在這時,有二百多清軍從馬上拿下了火銃。那正是清軍在繳獲汝寧軍騎兵所用的中型火銃以後,仿造出來的一批。所以在一陣齊射以後,那些匆匆聚起的明軍又完全給打散了。

而夜晚中火銃的巨響是相當的唬人,那響聲帶來的恐懼感遠遠大於了火銃的實際殺傷,於是劉肇基營中的兵丁立刻潰散,再也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了。

一見明軍四散而逃,譚泰毫不猶豫地下令,讓所有清軍直奔著深入大營。而他們特意繞過了劉肇基大帳所在,因為在那裏,劉肇基的親兵和周圍的部隊已經集結在了一起,準備抵抗清軍的襲擊。

所以對譚泰來說,其他地方的明軍是毫無阻擋,所以很順利,他們就逐漸地衝到了大營的另一頭。

趁著一些清軍再次下馬推到這邊的柵欄,譚泰粗點了一下人馬,發現沒什麼人掉隊,於是他微笑著高喊道:“撤退!”接著率先縱馬躍入了夜色中。

而夜襲的清軍也是士氣高昂,他們齊聲發出了一聲勝利的呐喊,接著把餘下的火把都扔到了四周帳篷上,然後緊接著譚泰撤出了大營。

就像來時突然發生了夜襲一樣,清軍也在突然中結束了戰鬥。整個夜襲的時間前後才過去了半個多時辰,而其他各營的明軍也都驚慌不安,紛紛龜縮在自己的營地中,害怕著清軍接著襲擊自己的營地。

譚泰之所以如此早地結束了夜襲,是因為他想起了出征前皇太極對他說的話:“清國與明國不同。如果損失人馬太多,要很多年才能補充得上。”他又想起了其他旗的清軍將領說起明軍時的輕蔑態度,仿佛在野戰中擊敗明軍是易如反掌。既然如此,譚泰又何必為了增加夜襲的戰果而拿兩黃旗的健兒冒險呢?於是,他就采取了一個速戰速決。

當然,譚泰遇上明軍合圍的擔心是合乎邏輯的,但在實際上卻用不著去操心。這時候各營明軍都像是驚弓之鳥一樣,誰敢出營來救援劉肇基大營,合圍譚泰的夜襲清軍呢?反而是譚泰如果順勢把混亂擴大到其他各營明軍中,或者就是在劉肇基營中擴大砍殺的範圍。就可以大大地增加明軍的傷亡,以獲得更大的戰果。

因此,雖然譚泰造成的混亂很嚴重,其實明軍的傷亡卻並不大,劉肇基營中也隻傷亡了二千出頭。其他各營的明軍更是毫發無傷。可就是這樣,也造成了全體明軍巨大的恐慌。

所以在第二天清軍主力出現時。明軍依然安頓這混亂不堪的大營。不敢出一兵一卒,完全沒信心與清軍野戰。

而且在第三天,在清軍稍稍後退以後,薊遼總督洪承疇就下令,全軍轉向,先撤回寧遠。

而這意外的舉動。讓清軍都有些措手不及。不過在短暫的驚愕以後,豪格、譚泰就把清軍分成了幾隊,尾隨追擊。

還好明軍的大軍聚集在一處,而且龜縮防禦也很有經驗。又在寧遠總兵吳三桂、汝寧總兵吳世恭的幾次反擊以後。雙方互有殺傷。遏製住了清軍囂張地追擊氣焰。

可就算是這樣,當明軍撤退到寧遠以後,他們又聽聞到清軍後續主力即將趕到。於是洪承疇就把吳三桂和劉肇基留在寧遠,幫助寧遠城的防守,並做出進兵狀,妄圖嚇阻住清軍的進一步的追擊。接著洪承疇就率領著其他的明軍再次返回了山海關。

不過這一舉動卻是相當可笑。明軍根本沒派出任何偵騎,又是從哪裏聽聞有清軍後續主力的呢?難道他們有偵察衛星?很明顯就是謠言嘛!

但不管怎麼樣,洪承疇率領的明軍主力還是很順利地回到了山海關。而經過了近一個月的行軍、戰鬥,為了解圍錦州城,明軍在傷亡了二千人以後,順利地從寧遠來到了山海關,真是一場“輝煌的戰鬥”啊!

簡直丟臉都丟到姥姥家了。如果明軍在與清軍主力決戰後戰敗,這樣的撤退倒也能夠理解。可是就這麼遇上一場傷亡不大的夜襲,明軍就膽寒地全軍撤退,這樣的作戰意誌也就無話可說了。

不過洪承疇這些文官是有辦法掩蓋這樣的丟臉事的,他們在上奏朝廷的奏章中寫得是花團錦簇。描寫了一番勢均力敵的戰況,隻是因為補給的不夠,再加上兵力的不足,所以洪承疇再保存了主力,勝利地撤退到了山海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