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準備下一次的決戰,洪承疇就在上奏中建議,調遣曹變蛟、左光先、馬科和吳世恭之兵入關養精蓄銳。而隨著豪格、譚泰清軍的後撤,又把吳三桂、劉肇基於鬆山、杏山之間,再次佯示進兵狀,牽製住清軍的行動。
並且洪承疇向朝廷建議:遣返左光先西歸,代以白廣恩;解劉肇基任,代以王廷臣。要對這兩位與夜襲失責有關的總兵進行懲處。而內閣和部議都同意了洪承疇的建議。
此外,對於洪承疇調旁近邊軍,合關內外見卒十五萬人備戰守。準備充足足夠一年使用糧草的建議,崇禎皇帝也是大筆一揮,同樣支持,並敕所司速措給。
而這次救援錦州的軍事行動,就這麼虎頭蛇尾的結束了。
而就在此時,中原圍剿農民軍的形勢也是一片大好,楊嗣昌用強大的兵力將逗留在川、鄂交界處的各股農民軍壓迫到夔州府境內,後來連羅汝才也到了夔東。
從六七月間開始,被逼到川東的各股農民軍陸續投降,到了八月間,沒有投降的隻剩下羅汝才了。而在這時候,他也決定再一次投降,以求保全剩下的不到一萬人馬,等到將來看一看情況再說。
就在此時,張獻忠受左良玉的壓迫,展轉到了興山和秭歸一帶。他在川、鄂交界的大山中稍作休息,補充了糧食和食鹽。此時的張獻忠隻剩下幾千人,他偃旗息鼓,對百姓秋毫無犯,還拿錢救濟百姓,所以這樣的“義舉”使得官軍得不到他的行蹤。
當在八月中旬,張獻忠探聽到羅汝才的駐地,還聽說羅汝才已經決定投降。他十分焦急,先派馬元利去見汝才,勸他不要急著投降;隨即又派軍師徐以顯去,對汝才分析了官軍的弱點,還說明楊嗣昌必敗之理,並且要求汝才同獻忠見麵。
而羅汝才因為營中住有勸降的兩個人,害怕走了消息,就約會在獻忠駐地秘密見麵,決定大計。張、羅又一次並肩作戰開始了。
而從崇禎初年就沒有停止過的自然災害已經持續了十幾年,並且在崇禎十二、三年間勢頭更加猛烈,旱災、水災、蝗災,鋪天蓋地。崇禎皇帝在崇禎十三年五月的一道上諭中也不能不承認:“近來直省各處告饑,而畿輔(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地,近聞茹土食菜,人民並無菜色,甚至剜肉炊骨。”
就連一向號稱富庶,比較風調雨順的江南地區也發生了少見的大旱災,許多地方因為無水而不能插秧,米價騰漲。而當地的官員卻借著救濟災荒巧立名目,肆意勒索,有些人反而發了大財。
而饑饉的情況又以河南最為嚴重,原任南京兵部尚書呂維祺記載當時情況說:“今流亡滿道,屍骨盈野。陰風起處鬼火螢螢,深山林莽饑民嘯聚。有全家投環自盡者,有全村封門逃亡者,有一日投河溺死數百者,有食雁屎、蠶屎者,有食荊子、蒺藜者,有食土石者,有如鬼形而呻吟者,有僵仆於道而不能言語者,有集數千數百人於城隅大道揭竿而起者。”
所以除了汝寧軍所控製的地區以外,饑民已鋪天蓋地,連汝寧軍這裏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存糧數量也大為減少。在這時候,也沒辦法貫徹收攏人口的命令了,因為想要湧入到汝寧軍控製區的難民人數太多了。因此,汝寧軍再次派重兵封鎖了邊界,而出擊奪地的行動也無奈地再次停止。
大饑荒本來已經令人觸目驚心,而明廷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加派“三餉”,這舉動更加重了災情的慘痛。
崇禎十二年新增加的“練餉”一次就達七百三十萬兩,崇禎年間三次大加派,以這一次所加最多。而連年在死亡線上掙紮的饑民們在這樣敲骨吸髓的苛剝麵前,實在更沒有一絲活路了,除餓死甚至被吃掉的之外,隻好逃亡。
在陝西、河南的一些地區,逃亡死亡者超過了八成,戶數則僅存原額的二成不到,丁數連一成都沒有。到處都是餓殍遍地,逃亡出去還是沒有活路,強悍者於是嘯聚山林,作了“強盜”。這些遍布於中原的饑民、流民和“盜賊”就成了大股農民軍最可靠的兵源。(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