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三個要求(1 / 2)

之所以吳世恭會最後答應下來,是因為吳世恭最後意識到一個問題:吳世恭和他的騎兵已經被河南巡撫和河南監軍點名去勤王,那他和他的騎兵現在已經不得不出征了。

既然已經逃避不了,那吳世恭隻好退而求其次了。那就是盡量保存自己的實力。說實話,吳世恭根本對明朝和崇禎皇帝沒有一點兒忠義之心。

這種想法有一部分來源於他的穿越者的身份,對明朝和崇禎皇帝沒有任何的歸屬感;但更大的一部分是因為,吳世恭是個很現實的人。他現在的實力,連保護自己和家人都嫌不夠了,哪兒還有那份閑功夫去救國救民的。說到底,吳世恭現在還是個很自私的人。

可是,如果這次歸德衛勤王的軍隊中,是由趙銘這個指揮使或者其他上官領銜的話,無論如何,吳世恭也隻是他們的下屬。當這些上司瞎指揮,甚至不是瞎指揮而隻要讓吳世恭的兵馬啃硬骨頭的話,那吳世恭保存實力的想法就絕對會變成一個夢想。

可是現在趙銘這些上司卻讓吳世恭領銜出征,那現在吳世恭對這支出征的軍隊,就有了完全的掌握。吳世恭完全可以把其他千戶所的兵丁當成炮灰,來保存自己千戶所的心腹兵丁。當然,這也是萬不得已時的做法,但如果最危險的時刻到來的話,吳世恭也肯定會毫不猶豫地拋棄那些炮灰的。

而且,趙銘這些上司不想領銜出征,現在又求著吳世恭領銜,那吳世恭就肯定要把利益做到最大化的。

於是,吳世恭接著對趙銘說道:“趙指揮,雖然下官答應了下來,不過,下官也也有幾個要求,希望趙指揮能夠答應。”

“沒問題,你說。”趙銘是眉開眼笑,回答得很是爽快。

“第一個要求就是:這次勤王的軍隊都要聽從下官的命令,要令行禁止。”見到身邊幾位千戶神色上好象有異議,吳世恭連忙補充道:“當然,下官也會一視同仁的。”

吳世恭接著說道:“下官估摸著,這次韃子入關,時間也不會太長。再說,不用說京城京營的兵力了,就說各地勤王的軍隊吧,他們都基本上比我們河南的勤王軍隊先到。我們河南離京城是比較遠的,我們歸德衛又是河南離京城最遠的地方之一。等我們歸德衛的勤王軍隊趕到以後,可能韃子早就在京營和各地勤王軍隊的夾擊下出了關。”

“趙指揮你這裏也幫下官一個忙,把出征的時間盡量往後挪一點兒,做到恰到好處就行。下官在行軍的時候,也會掌握好分寸的,盡量讓我們歸德衛的軍隊晚一些到達京城。說實在話,我們歸德衛的兒郎,保家衛土那是沒話說,可是去和韃子拚命,那麼多拿軍餉的戰兵在前麵頂著呢,犯不著讓我們這些苦哈哈的軍戶去拚命。”

“最好的結果,那就是我們歸德衛的軍隊到京城就這麼去晃一圈,也算是盡到了我們的責任。不過,下官醜話說在前頭,萬一真的要和韃子打仗,下官也就不想著立什麼功勞了,隻想著盡可能多的把我們歸德衛的兒郎給帶回家,到了那個時候,趙指揮可不要怪罪下官啊!”

聽了吳世恭的這番話,趙銘和身邊的那幾位武官對看了一眼。吳世恭的那番話說的太透徹了,不過,也確實說到在座的各位武官的心裏去了。

沉吟了一會兒,趙銘開口說道:“這次讓吳千戶領軍,勤王的兒郎們就是應該聽吳千戶的命令的。不過吳千戶也要遵守承諾,把兒郎們盡可能多的帶回家。在這裏,本指揮就代表在座的各位拜托吳千戶了。”

見趙銘答應了自己的第一個要求,吳世恭是十分地滿意。至於趙銘沒有回答關於拖延出征日期的問題。吳世恭和趙銘那是心照不宣。趙銘的沉默就是一個回答。

吳世恭接著說道:“第二個要求就是:趙指揮分配給我們千戶所六百名勤王兵丁的名額。下官保證抽調出來,也絕不含糊。但是,下官還養著些家丁護衛,這次也將一同出征。望趙指揮批準,也要把他們的給養給算進去。”

“到底有多少人?”趙銘好奇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