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人吧。”吳世恭回答道。
吳世恭的回答,讓在座的這些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氣。這些人當然明白,吳世恭口中所說的“家丁護衛”,其實就是吳世恭的親兵。雖然他們都知道吳世恭有錢,吳世恭也花了大價錢養了些親兵。但是他們都沒有想到,吳世恭養了這麼多的親兵。
而之所以吳世恭向趙銘坦白這些親兵。主要是因為吳世恭感覺到:自己如果隻率領自己千戶所的六百名心腹兵丁的話,可能會壓不住從其他千戶所抽出來的九百名兵丁。
再說,如果現在的吳世恭有六百名騎兵倒也沒有什麼問題了。萬一有了什麼危險,吳世恭完全可以利用馬匹的速度,拋下那些炮灰,讓所有的騎兵都逃之夭夭就行了。
可是現在的吳世恭隻有五百名騎兵。所以這次出征,吳世恭必然要抽調出一些步兵。可是步兵的移動速度太慢,二、三百名步兵如果麵對韃子的騎兵的話,那簡直就是一盤菜。
因此,這次吳世恭就想著帶領五百名以上步兵,讓這些步兵結成方陣以後,至少有了自保的能力。可是吳世恭要帶出的騎兵數量也不能夠少。
所以,最終吳世恭決定帶出的兵丁數量,就要大大多餘趙銘安排抽調吳世恭這個千戶所的,六百名兵丁的數量了。吳世恭就想著:通過多帶自己的心腹兵丁,來提高自己兵丁在戰場上的生存概率。
不過這麼一來,吳世恭多養兵丁的行徑,就完全呈現到趙銘以及歸德府官員的眼中了。為了消除一些後患,吳世恭就索性把事情做到明處,把自己多養的兵丁,說成了是自己的家丁護衛。
對此,吳世恭是盤算著**不離十,趙銘肯定會答應下來。歸德衛在巡撫大人和監軍大人的要求下,還能夠多出一些兵丁來,對於這種好事,作為歸德衛指揮的趙銘怎麼會願意拒絕呢?
果然,趙銘很幹脆地同意了吳世恭的要求。不過,趙銘的這個同意正中吳世恭的下懷。因為趙銘的這個同意,其實已經把吳世恭多養的那些兵丁的名義,從程序上給半合法化了。
吳世恭又接著說道:“第三個要求就是:這次勤王的兵丁,他們的給養,還有萬一他們有什麼傷亡以後,那些燒埋銀,趙指揮也一定要安排好。”
“這個肯定也沒有問題。本指揮已經和府尊大人商議過了。這次勤王的兵丁,每人都先發給一兩銀子的安家費。如果有什麼傷亡,那燒埋銀,吳千戶也不用擔心。府尊大人已經向歸德府的各位士紳有求捐獻了。至於給養,吳千戶那就更不用擔心了。糧草和運送糧草的騾馬大車,府尊大人也會安排妥貼的。再說,吳千戶這次勤王的行軍路線,是先到濟寧,再沿著大運河到達京城,那運河兩邊都是儲存著漕運的糧食,那些糧食,供應給我們這些勤王的軍隊,也是天經地義的。到時候,府尊大人也會安排好相應的公文,讓吳千戶帶在身邊的。”
見滿足了自己所有的要求,吳世恭也沒有其它的問題了。於是,所有的人接著商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最終決定,各位千戶在商議以後,就立刻回自己的千戶所,去集合自己抽調的兵丁到歸德府城集合。而出征的日期,就確定為五天以後,也就是十月十五日。
趙銘他們還商議妥,安排歸德衛的一位副千戶,作為吳世恭的副手。那位副千戶名叫俞繼。不過選擇俞繼出征的理由也十分地簡單,因為在歸德府的這些世襲的武官中,隻有俞繼的年紀是二十幾歲,稱得上是年富力強。
而且,俞繼是個副千戶,成為吳世恭這個千戶的副手也是順理成章的。再加上,俞繼這個副千戶也沒有資格參加今天的這個商議會議,所以對今天商議的結果,也由不得他來反對。
如果您覺得《明末瘋狂》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8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