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活的先秦時代——魏國分封與軍事政治體係(2 / 3)

魏國的周邊環境是所有外海藩國最為惡劣的,幾乎沒有超過二十年的和平期,這也就意味著每一代的魏國男子都上過戰場。盡管這樣,魏國依然是所有藩國發展最快的。具備強烈的自豪感的魏人始終認為自己的體製才是最優越的,並且認為正是這一套行之有效的獨特製度才能使得魏國在威脅頻頻的南美洲生存壯大,始終保持著活力。

在人口構成上,漢民占據魏人的百分之七十左右,這些人幾乎都是當年隨同太宗渡海遠征的明軍將士的後裔,數百年的征戰不休使得戰爭成為南美漢人唯一的共同主題。與國內漢人不同,魏國漢人重義輕死,彪悍善戰,宛如兩千年前的老秦人再生,極端渴望軍功。魏國少數族裔以倭族,蒙古族與印第安族為主,在魏國,倭人與印第安人是邊境警備隊的主體,蒙古人是騎兵部隊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世代相襲的軍事群族,戰爭是他們徹底歸化為漢人,獲得更高社會地位的唯一途徑,自然也渴望戰爭。

宗室方麵,到十九世紀中葉,魏國宗室人口首次達到二十萬,同期王國人口約五千五百萬,宗室占總人口比例是各個藩國,包括本土最高的。受魏國獨特的戰死閑散宗室可以授爵位的規定,占據魏國宗室絕大部分的閑散宗室幾乎將戰死沙場當成了一種榮譽,甚至對於和平,對於不能夠戰死在國戰戰場上產生畏懼,這無疑是相當恐怖的。全民皆兵的魏國宗室領導著好戰成性的國民,魏國舉國就是一部巨大的戰爭怪獸。

以上種種現象,除了依賴於國民整體性格,與魏國獨特的體製不無關係。甚至可以說,正是這種獨特的體製造就了國民性格。這就是被歐洲人成為東方斯巴達,被本土則稱為先秦分封體製的魏國領主分封體製。

魏國分封製度

從第三代魏王開始,魏國開始施行分封製度,中央魏王直轄領地占據國土麵積一半,其餘一半分封高陽郡國與四大鎮國公國,人口同樣是中央擁有五成,地方封主五成。到十七世紀末期,又在直轄領地內建立四個輔國公國,其中兩國分封給兩個功勳卓著的宗室家族,另外兩國由魏王代管,並在十九世紀分封給兩家宗室。四個輔國公國再各建立四個奉恩公國。除名分依然為王國直轄地,不臨近邊境地區以外,四個輔國公國地位與四大鎮國公類似。

各鎮國公國與輔國公國同樣直轄公國一半領土與五成人口。其餘部分,鎮國公國分封四個奉國公國,輔國公國分封四個奉恩公國。奉國公國與奉恩公國按同比例直轄,其餘分封各級將軍,中尉。將軍中尉不得有自己的下屬封主。高陽郡國的人口麵積等同兩鎮國公國,郡國分封兩輔國公國,下轄八奉恩公國。

分封製可以維護王朝的穩定性,延長王朝的統治時間,這一點已經被華夏的曆史所證實。隻是實行分封製的國家因為將四麵邊境地區分封,中央無法擴展勢力範圍,軍隊久不上戰場,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虛弱,邊境的封主則因為常年征戰,可以向外擴張,軍隊保持戰鬥能力,最終代替中央,這也是被曆史驗證過的。而魏國之所以避免了這一弊端,恰恰是因為他的體製下,不僅僅有分封,王國中央還享有“分紅”。

魏國從人口不足百萬,國土不足一百萬平方公裏的時代就實行分封製度,到十八世紀期,國土麵積已經不下三百萬平方公裏。期間,人口增加二十餘倍,國土麵積增長三倍以上,而王國中央直屬地土地麵積占據全國比例與建國初年幾乎保持一致,大概占據國土麵積一半,人口甚至更多一些,比例略微超過全國人口的五成三。這一切,當然不是數字的巧合,恰恰是因為“分紅”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