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太窮了,窮得人們不敢正視、不敢吐露、不敢相信,但卻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與2001年6月相比,截至2005年11月15日上證指數已跌至1
088點,跌幅達52%,如果去除新股發行和股改自然除權等因素,上證指數實際已跌至800點之下,實際跌幅已近70%。流通總市值已從18
866億元減少至9
939.8億元,將近一半被蒸發,如果去除百餘隻股改平均30%的對價流入,目前流通市值隻有8
000億元左右,以致持續四年多的下跌,至今仍難以產生一波有力度的反彈,也難以見到止跌企穩的跡象。
中國股市太窮了,目前的平均股價隻有4.14元,比之2001年6月的16.9元跌幅達,縮水4.08倍,平均市盈率從56倍直落至15.6倍,縮小3.59倍。除了112家ST上市公司外,已有200多家上市公司跌破淨資產,占上市公司總數的,同時800餘隻個股創下曆史新低,占總數的,一些含H股的A股公司,其股價已接近甚至低於H股,作為股改先遣隊的G股板塊,無論是市盈率、市淨率還是行業屬性、成長屬性均提前與國際接軌。這樣的窮股市海外紛紛看好,而國內卻紛紛躲避,實在讓人不可思議。
中國股市太窮了,不少高分紅股票,其分紅收益率已遠遠高於國債收益率和銀行儲蓄收益率,然而仍被棄如塵土。G寶鋼以其分紅承諾計算,如今的股價已達8%左右的分紅水平,類似寶鋼的還有相當一批藍籌股,如今全成了投資基金的棄婦。市場日成交金額已從高峰時的1
000億元左右萎縮至100億元之下。這樣的窮股市卻映襯著繁榮的香港股市,實在是冰火兩重天。
中國股市太窮了,中國證券業成了強勢經濟中的虧損行業,券商的倒閉、查封已習以為常;營業部的裁員、削減工資、壓縮經營麵積、變賣家產已司空見慣;中介機構更是度日如年,項目縮減、會員離散、訴訟增加、糾紛不斷;投資者的入市率不斷降低,當年的百萬大戶如今隻剩下20萬~30萬元的不足為奇;散戶廳成了老弱病殘的休息室;討債的、起訴的成了股市的新門客。這樣的窮股市卻處在一個國家財政最佳的時期,實在使富爸爸為窮兒子汗顏。
中國股市太窮了,因為中國股民曾經被視為投機倒把的富戶,中國股市曾經被作為可以瘋狂圈錢的“寶地”,所以“國企脫困”、“民企扶持”、“為銀行減負”、“為財政分擔”全成了股市的義務,再加上一些慣於侵占巨額資金的大股東、一些中飽私囊的董事長以及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的整體素質,以致在融資、再融資的幌子下,肆意地進行掠奪、再掠奪。據統計,從1998年1月至2005年3月,從股市募集資金共計8
981.24億元,加上印花稅1
685.9億元,傭金1
500餘億元,投資大眾實際虧損高達8
800餘億元,而今已近10
000餘億元,從而使股市陷入家徒四壁的境地。
中國股市太窮了,麵對曆史性的股改卻無力撐起股市的穩定,按照平均10送3的對價,需要以約計3
500億元的增量資金維持供求平衡。然而不得不以股改企業的貼權、G類板塊的整體疲軟、上證指數的續創新低來苦撐大局。別認為已有資金規模達3
000億元的證券投資基金,但是麵對管理費旱澇保收的經營機製,以及疲於奔命的贖回風潮,已難以挺身而出;別認為商業銀行基金、保險資金、社保資金和企業年金可以大量入市,但是究竟有多少甘願承受風險,誰也難以斷定;別認為上市公司回購及大股東的增持可以穩定股價,隻需看一下G寶鋼、G上汽、G廣控等一批出資企業的股價表現,就知道難以恭維;別認為QFII額度從40億美元再增加至60億美元,可以緩解資金壓力,然而遠水怎能救得了近火;別認為凡能夠入市的資金均已經拓寬大門,然而沒有賺錢效應又怎能吸引逐利性的資金不斷入市呢?漲不放量跌放量,藍籌股大幅下跌,交易量不斷萎縮,總市值不斷縮水,隻要看一下近幾個月的市況,就可以對增量資金究竟入市多少一目了然了。
中國股市太窮了,沒有錢,淚汪汪。所謂不缺資金隻缺信心的話有失偏頗。人窮誌短、財大氣粗是現實。對於窮人來說,沒錢就難以吃飽穿暖,沒錢就難以治病上學,沒錢就難以生存。對於股市來說,沒錢與窮人沒有區別。沒錢的股市何來穩定?何來繁榮?何來健康?沒錢的股市何談股改?何談價值發現?
中國股市太窮了,窮則思變,改變中國股市窮困必須政府出手。信心必須由資金帶動,政策必須有資金去鋪墊,股改必須有資金去保證,市場的賺錢效應必須有資金去引發,股市的融資功能和資產優化配置功能必須有資金去撬動。沒有資金投入的股市就像隻聽風聲雷聲而見不到雨點的幹旱之地,禾之不生,又何來收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