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死 地(1 / 1)

猴年股市僅剩最後一個交易周了,即使年尾數日像猴子屁股一樣以紅盤報收,2004年的股市依然是乙酉年春節投資大眾的一杯苦酒,跌跌不休的股市究竟何時才是盡頭?從2001年6月開始,大膽預言底部的分析師們在三年半的時間裏,從眼鏡換成放大鏡,繼而又換成顯微鏡,依然難以探尋到底部的所在,而股價卻江河日下,從地板價滑到地洞價,又從地洞價淪為地獄價。

對目前中國股市的底部分析,如果以常規的思路和憑借傳統的經驗,是難以判斷的。市盈率分析法、股價分析法、市值分析法、成交量分析法不行,技術指標分析法、周期分析法、波浪理論分析法也不行,因為中國股市已跌破了潮漲潮落的正常規律,已脫離了國民經濟的正常軌道,已進入變幻無常的政策性怪圈。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股市必須同樣以具有中國特色的分析方法,才能作出客觀的判斷。

那麼,中國股市是否難以言底呢?確實,就目前市況而言,仍處於心中無底之中,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料政策的變數,沒有人可以預料降至冰點的人氣和信心,何時能一下升騰而起。然而,中國股市難道真的漲不起來了嗎?非也!中國股市遲早會上漲的,石在,火種是不會滅的,隻是時機未到而已。這個時機便是“死地”。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指出:“陷於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中國股市也許隻有到了“置於死地”之時,方能重新獲得新生。筆者在新年伊始曾以“金雞報曉”為題,闡述了對雞年股市的樂觀態度,然而,文中始終未提及底部所在,其深意就在於金雞隻有在黑暗進入黎明之時,才能“一唱天下白”。而進入黎明的黑暗,正是黑夜的“死地”。

股諺雲:多頭不死,跌勢不止。中國股市交易機製決定隻能做多,不能做空,如果多頭都死光光了,股市也就真的沒戲了。但是多頭至少必須汗顏。從目前報刊傳媒的報道統計,看多的幾率遠勝於看空的幾率,所謂輕指數重個股,其實質不僅看多,而且做多。更重要的是,從尚福林連篇累牘的文章中,幾乎沒有正視危局的言辭,可見,當前股市即使氣息奄奄,依然存在著苟延殘喘的生存條件,隻有到了做多者無法做多、看多者無顏唱多的時候,中國這一多頭市場才真正到了“死地”。

股權分置和大盤股上市是當前股市最為敏感的問題,但又同時屬於管理當局最大的利益所在。究竟是市場因素決定一切,還是人為因素決定市場?這是一個未知數。誰也無法否認,在尊重市場、考慮市場承受力的意願下,有可能作出與意願背道而馳的決策,有可能以市場再次付出沉重的代價來糾正決策的失誤,而“死地”或許會因為這種人為的失誤而瞬間出現。

“死地”是一種代價。這種代價往往不是施以援手就可以挽回損失的。中國二百餘家券商,目前瀕臨生存危機的已達六十餘家,占總數的1/4。因此,以600億元救助金或許尚能支撐殘局。所以,證券界盡管全行業虧損,但尚未進入“死地”。然而走向危局的進程正在加速,如果說先前三年半時間倒下1/4的話,那麼,隻要再延續半年,必然會迅速地蔓延至50%以上。屆時,證券業或許真的進入了“死地”。

中國上市公司是活得最滋潤的一族。三年多的股市下跌,幾乎沒有觸到它們的痛處,所以也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對股東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和慰問。它們關心的是圈錢。而目前股市,盡管平均股價已跌至6元,日成交金額已平均萎縮至50億元上下,但依然有圈錢的餘地。即使是“鷺鷺腿上割精肉,蚊子肚裏刮脂油”,也難以引發它們的慈悲心腸。可見,在上市公司的眼裏,目前絕不是“死地”,隻有當他們不僅無法圈錢,而且還必須拿出錢來進行回購和贖回時,這才是中國股市的“死地”。

“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或許,我們既不必埋怨管理層的能力,也不必埋怨股市的製度性缺陷。從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進行深層次分析,就會認識到世界各國的股市都必須經曆四個發展階段,這就是啟動階段、操縱階段、調整(崩潰)階段及成熟階段。中國股市也許正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所以必須麵臨崩潰性的考驗,也許這正是股市發展曆程中的一種“死地”。

我們無法判斷底部,但是可以觀察市場進入“死地”的種種跡象,同樣,我們熱切地期盼著“金雞報曉”,但也必須痛苦地等待黑夜進入“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