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虛與實(1 / 1)

凡事都有虛實之分,股市更是如此。對於基礎經濟而言,股市便是虛擬經濟。既然是虛擬經濟,自然是虛則實之,實則虛之。在虛虛實實中存在無窮玄機。

如股票發行,從額度製到審核製,從保薦製到發審委,班子換了幾批,人員調動多次,“重視新股發行質量,嚴把源頭關口”的調子不斷高唱,可謂務虛務到極致,然而從2004年度報表中顯示:才上市不到一年的企業,業績迅速變臉,理應屬於切切實實的優質企業,卻成了名不副實的公司。顯然,這類公司在申請發行之初,就存在不實之嫌,之所以能渾水摸魚、乘虛而入,表明製度並未落到實處。巨大的融資數額,是資本市場籌資功能的標誌。照理說,這是投資者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然而同樣可以轉化為虛的東西:高達570餘億元的大股東占款,更有上千億元的違規擔保及瀆職經營,這種令人驚歎的流失,又表明監管製度的虛空。

從2001年6月至2005年,中國股市流通市值縮水1萬餘億元,投資者平均虧損度為53%,這是舉世矚目的事實。然而同樣可以虛化為令投資者目眩的富翁。四年深幅下跌的弱市居然培育出上市公司中160名千萬富豪和48位億萬富豪,這就是股市中虛實的玄妙。作為高成長的中小企業板,在2005年的財報中,卻發現並非高成長。的淨利潤增長率,竟低於主板市場的2~3倍。記得創業板推出之初,為防止惡性圈錢的風險而禁止全流通,然而占總股本70%的非流通股股東卻可以通過高派息率以惡性分紅的手段,使非流通逐步變為全流通,這種分光、吃光、啃光的分紅現實與惡性圈錢又有何區別?原來,高成長是虛,高掠奪是實,隻是虛實變換的手法大有創意而已。

最令人感歎的便是政策麵。從2004年至今,是中國股市政策扶持層次最高、密度最緊的時期,然而又是股市下跌最慘的時期,從“國九條”、“溫六條”到“尚五點”似乎始終難以落到中國股市的實處。仔細想來管理層也煞費苦心。為了擴大和延長政策效應,一條政策往往可以派生出多次消息。例如,商業銀行成立基金公司,先是宣布政策出台,接著報道商業銀行如何響應,隨之報道商業銀行正在加緊籌備,再接著報道進入審批程序,隨之則刊登基金成立的規模、入市的時機、選股的思路等。繞了一大圈之後,商業銀行資金究竟有多少入市仍是個虛數。又如,合規資金入市,又是保險資金,又是企業年金,又是社保基金,又是QFII資金等,這些資金可不可以入市是一方麵,願不願意入市又是一方麵,究竟有多少資金入市更是一方麵。再如,股權分置試點,先報道成立股權分置的專門工作小組,再報道有關股權分置的論壇和動態,近期又宣布解決股權分置問題的時機已經成熟,然而切實的原則在哪裏?切實的試點企業在哪裏?依然虛無縹緲。結果是市場以虛炒虛,投資者身陷雲裏霧裏。

其實對於股市而言,最基本的因素便是供求關係,供小於求則強,供過於求則弱,這是實實在在的價格規律。掌握供求平衡,是所有政策中最實在的政策,也是對股市最具影響力的政策,更是使資本市場穩定健康的最高能力。為何近期在利好政策頻傳的背景下從4月14日到4月21日6個交易日中,指數直下80點,再次跌破1

200點,就因為寶鋼50億元的增發及浦發銀行等一批大額度融資企業獲得通過,從而使供求失衡,資金撤離。以2

000點的市場承受力,讓1

200點的指數來承擔,這豈不是千條虛擬的利好不及一條真實的利空。

政策的虛擬性本身與現實存在一定的距離,如果再進一步虛化,繞圈子拐彎,那麼利好的虛會成為利空的實。近年來,管理層對證券市場的扶持,對投資者的保護,恰如麵對饑漢,許諾給予飽食,許諾牛奶會有的、麵包也會有的,但是對飽食的落實和實現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先是從選種、墾荒、播種、插秧開始,繼而進入除草、施肥、鬆土、收割、脫粒、碾米階段,最後經過燒烤加工才真正給饑漢端上麵包、端上米飯。然而,此時的饑漢已是死路一條--不是等得餓死,便是吃得撐死。

中國股市虛實顛倒的現象已司空見慣,有關落實“國九條”問題,落實之聲已家喻戶曉,然而對股市起到多少實實在在的作用?中國投資者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損失了多少?而上市公司與市場又給予投資者多少真實的回報?虛的東西往往多彩多姿,很具迷惑性,但是虛的畢竟是虛的。而實的東西常常很簡單卻具有客觀性和持久性。所以虛的必須用實的來檢驗,而目前股市,該虛的不虛,該實的不實,因此市場唯一的辦法便是實實在在地用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