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隻知生命在於運動,卻不知生命在於靜養。古人雲:天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動為健,靜為康,動以養形,靜以養氣。兔子躁動,壽命隻有幾年;龜鶴悠靜,卻延壽益年。尤其是對於一些運動過度的人來說,由於陰陽失衡、代謝紊亂,更需要通過靜養來放鬆肌體,調和氣血,以達到生命的平衡。
中國股市可謂是市場經濟中運動最為激烈的一部分,十幾年風雨曆程,除了暴漲暴跌、牛短熊長的折騰以外,又遭遇過姓“社”姓“資”的爭論、投資與投機的爭論、推倒與恢複的爭論、泡沫與賭場的爭論、發展與監管的爭論等。尤其是2001年以來更是問題頻發:以中科創為代表的莊股問題,以銀廣夏為代表的上市公司造假問題,以三九醫藥為代表的大股東占用巨額資金問題,以啤酒花為代表的董事長卷款潛逃問題,以德隆係為代表的資金鏈斷裂產生一係列股價跳水問題,以南方證券為代表的券商危局造成券商重倉股集體跳水問題,以鋼鐵行業為代表的受國家宏觀調控致使不少行業景氣度下降的問題等。除此以外,中國證券市場管理機製和管理結構的變動、中國財政政策的變動,以及中國股市關於股權配置這一曆史遺留問題的幾經變動,使中國股市近三年來經受了創紀錄的運動強度。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股市已處於肌體極度疲憊的情況下,2004年上半年超常規的融資速度,又使股市虛弱到筋疲力盡、氣血兩虧的境地。中國的券商、中介、投資人,全都陷入曆史未見的生死之劫。而今,擺在世人麵前的中國股市是每天都有創曆史新低的個股,每周多是綠肥紅瘦的淒景。淨資產成了弱勢股的收容所,一元股成了新辟的貧民區,平均股價持續迫降,市價總值不斷蒸發,萎縮不堪的成交量,灰心喪氣的投資人……勾畫出一幅令人不堪入目的市況圖。
中國股市已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拯救中國股市越來越成為中國政、經兩界有識之士的共識。然而,中國股市已不是一個“救”字可以了得,病弱的肌體已很難用“醫治”兩字可以康複。1992年,可以用股價拆細之舉使半年的熊市由弱轉強;1994年,一年半的低迷,可以用三大救市措施恢複股市元氣;1999年,兩年徘徊,可以用一篇社論燃起股市希望之火;然而經曆了三年多調整的2004年股市,已像浸泡多時的濕柴很難重新引燃。或許,有人寄望政策救市,然而股權配置的試點真能使當前股市柳暗花明嗎?猛藥對於虛弱的身體往往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強心針或許能恢複心髒跳動,但同樣可能加速死亡。降低印花稅的政策真能刺激股市?一勺雞湯不僅於病體無補,而且可能引發嘔吐。保險資金入市、融資渠道開辟、QFII額度放寬,所有這些呼聲對於有氣無力的病人能有幾多安慰?相反,不見雨點的雷聲可能更使病人感到煩躁不安。
當今股市最需要的不是呼聲,不是雷聲,更不是噪聲,而是靜養。處於心力交瘁的中國股市更需要有一段安靜的時間和一個安靜的環境,在這段時間裏,暫停種種抽血內容,停止新股的發行與上市,停止增資擴股,因為股市已處於氣血衰竭的地步;暫停各種債轉股、股轉債的把戲,因為股市已兩眼昏花,無力欣賞;暫時回避一切貴人重言,盡可能使各部委協調成一個權威性的聲音,因為股市已分不清誰是其發言人;暫時避免平均兩天一家對上市公司的調查和譴責,因為股市已處於風聲鶴唳、杯弓蛇影的情緒中;暫時緩解股市跳水現象,因為股市已慘不忍睹,令人心碎,無法承受最後的打擊。
中國股市目前太需要安穩和平靜,太需要一個喘息的機會,太需要一個重新思考、重新審視、重新評估生存價值的時間,一切救市措施千萬不要未下雨先打雷,一切救市呼聲千萬不要未成曲先高音。中國股市不缺政策隻缺貫徹,不缺措施隻缺實施,不缺高調隻缺協調,不缺分工隻怕怠工,拯救中國股市缺的不是大夫,不是良藥,更不是醫療設備,而是缺少真正熟悉中國國情,真正懂得辨證施治,並敢於承擔風險,敢於將康複股市作為己任的責任人。所以,在尚未找到良醫良方之時,千萬別病急亂投醫,而是實實在在地為股市創造一個靜養的機會和條件,或許是最佳的救市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