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是沙漠的實稱,因為沙漠並非全由沙質地麵構成,而是由岩質地麵、礫石地麵和沙質地麵混合而成,同時,還存在著鹽湖和綠洲。但是,沙漠地區常年雨量稀少,溫差高達30℃~50℃,而且沙塵暴不斷,風力強達颶風程度,所以,屬於地球上最艱難的生存環境之一。記得數年前,上海舉辦APEC會議時,一位海外專家稱中國股市恰如沙漠,大量的資金好比流入沙漠的水,難見收效。當時,曾以為此言屬於危言聳聽,而今卻不料為現實所驗證。
從1999年5月以來,中國股市5年來的曆程幾乎從終點回到了起點,然而,投資者付出了數千億元的資金額度,加上印花稅和傭金,結果卻是辛勤耕耘反而連年歉收。在這片荒漠之地,1
300餘家上市公司融資8
000多億元,傭金及印花稅抽走4
500多億元,然而,分紅派息的回報率僅1/20。更有126家上市公司戴上了ST帽子,與風暴一起化為沙土。2004年上半年,中國股市下跌的上市公司達847家,超過上漲股票的一倍以上,平均股價和市盈率分別滑落至6.64元和26倍。有數據統計,投資者盈虧比例為7虧2平1盈,其實遠非如此。因為號稱7
000多萬的開戶者,真正在股市中交易的極為少數,可謂隻剩下“狼牙山五壯士”在浴血奮戰。
在這塊荒漠之地,且不說一批批被法院和醫院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的涉險者已退出股市,就2004年上半年而言,曾經風采奕奕的莊家折骨斷臂,傷殘慘重;曾經視營業部為米店的券商,成了風雨飄搖中的“林家鋪子”;曾經光環十足的基金,上演集體檢討的啞劇;曾經在開放的政策下一鳴驚人的B股,再次從峰頂跌回穀地。至於與B股指數師出同門的農村指數、製造指數,以及食品、紡織、木材、造紙、機械、醫藥等行業指數,都成了在貧困線上掙紮的難兄難弟。在這塊荒漠地上,且不說已產不出富翁、富婆式的普通投資者,甚至連解決溫飽這一最基本的希望也難以實現。
中國資本市場曾經輝煌過,曾經是改革開放的一片綠洲,然而誰也不相信在短短數年中卻變成了一片荒漠。誰也不願意這片當年引以為豪的綠洲成為令人難堪的荒漠,因為這片土地上曾灑過兩代領導人的心血,因為這片土地實在與中國繁榮的經濟背景不相稱,因為這片土地始終在為社會主義經濟發揮著特殊的功能,然而,正是這片土地如今卻像一片荒漠,或者說正在走向荒漠化。擺在人們麵前的是這片土地的客觀現實:一是缺少“肥料”,也就是資金。缺乏正規的融資渠道,使土地沒有充足的肥源可以不斷地改變土質。這是製度的缺陷,更是結構的缺陷。二是缺少“農藥”,也就是缺少有效的監管手段。上市公司屢禁不絕的造假,機構屢禁不止的違規,恰如各種病蟲害的侵襲,令投資者防不勝防。可氣的是,不僅農藥不足,有時往往農藥也造假。三是缺乏“耕牛”,缺乏機械,也就是缺乏有競爭力的投資機構。盡管基金已達3
000億元規模,但是真正能在這片土地上發揮耕耘效益的又有幾何?四是缺乏信心。貧窮的“農民”,也就是數千萬投資者以吃糠咽菜之狀煎熬風雨數載,卻收成無望。五是稅負過重,缺乏扶持。中國證券的印花稅與世界股市相比明顯偏高,除交易稅外,還得在微薄的紅利中上繳稅收。更令人不堪忍受的是,在疲弱的市道下,擴容速度卻同比增長了。照理說,以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曆史,理應根據不同的年景調整稅務政策。然而,中國的這塊荒漠之地,卻似乎成了苛捐雜稅的重災區。於是,一批一批投資者成了逃荒者,一批一批市值被大量蒸發。從4月7日到6月底11
672億元市價總值被“沙塵暴”無形吞沒,荒漠的土地繼續著荒漠化的進程。
中國資本市場的荒漠化絕不是自然因素,而是人為因素。改變中國股市荒漠化,並不比改造自然界的沙塵暴難,中國經濟的生態環境已為中國股市創造了改變荒漠化的條件。關鍵是中國股市的各階層是否意識到荒漠化的嚴重性,是否真的像對待三農問題一樣,切切實實地給予扶持。荒漠不應成為中國股市的代名詞,因為“國九條”已為中國股市製定了大政方略。還荒漠以沃土,還荒漠以綠洲,是七千萬投資者的希望和心聲,更是本屆管理層的職責所在。但願中國股市的荒漠化不要成為中國經濟中的一幕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