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20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時期,各國證券市場曾流行過一句名言--現金為王。誰擁有充足的現金,誰就有了抗擊金融危機的能力。而今,中國證券市場也有了一句流行語:剩者為王。那麼是否意味著中國證券市場已到了危機的邊緣呢?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2000~2002年三年間我國股票和基金交易總額依次為96
139億元、70
156億元、52
186億元,同時下降了27%和26%。而2003年更是蕭瑟秋風,除了營業部交易量大幅縮小之外,投行業務更是嚴重萎縮。而代客理財已虧損累累、舉步維艱。2002年下半年曾陸續關閉了鞍山證券和大連證券兩家證券公司,加上前期關閉的中經開,表明證券界已到了緊迫危急的關口。作為業界典型的中信證券,其2003年上半年年報顯示:營業收入2001年為19億元,2002年為8.26億元,2003年上半年僅為2.95億元,下降的幅度竟然以倍數計算。在投行業務上中信證券承銷業務收入同比下降了86%,委托管理的資金規模2001年為76億元,2002年為46億元,2003年上半年僅為28億元。從中信證券的現狀可以看到中國證券業的困境,中國券商已進入全行業的生死挑戰。2002年據不完全統計,券商整體虧損為700億元,那麼2003年的虧損便可想而知了。“剩者為王”雖然是湘財證券董事長陳學榮在2003年8月12日券商峰會上的一聲感歎,卻實實在在是整個中國券商業的悲鳴。
“剩者為王”不僅是券商流行語,也是各類基金的心聲。且不說50餘家證券投資基金全部跌進麵值,有的已隻有0.65元,投資者所委托的這些理財專家,已到了英雄氣短的境地。就連保險基金、全國社保基金、企業風險年金、幫困基金及慈善基金也都像進入了沼澤地,買一隻套一隻,拔了左腳,陷了右腳。機構的光環和專家的風采全變成了求救的呼喊和苦惱人的無奈。
“剩者為王”,對於數千萬投資大眾,特別是中小散戶來說,已成了“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的安慰語。剩的意義已遠離盈利、遠離價格;隻是股票的數量,隻是來營業部的次數,隻是幾聲苦惱人的笑聲。剩的含義是阿Q式的安慰語言--“還算好,剩下一點錢未投入股市”。中小股民已將餘下的錢和生命聯係在一起,餘錢的危機便是餘生的危機。
“剩者為王”--應該是當今中國證券市場的悲慘世界。在這樣一個與世界股市極不對稱、與宏觀經濟大相徑庭的熊市中,剩的含義就是殘兵敗將,就是老、弱、病、危;剩的含義就是苟延殘喘,就是生死掙紮。剩的含義不隻是廣大投資大眾所麵對的現實,更是中國證券市場本身的生存危機。如果券商機構破產了,如果眾多投資者逃離了,如果各級機構無所事事了,如果上市公司價值價格背離了,如果企業融資、資產優化寸步難行了,那麼市場也就沒有剩餘價值了。
“剩者為王”,是一種挑戰,是一種呐喊,是一種警告,更是一種代價。任何一個市場參與者都不能忽視這一現實。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誰忽視了這一現實,誰就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剩者為王,其實也蘊涵著一種希望,一種求生的強烈願望。記得1998年底股市低迷時,一位資深投資人士曾說過:在這個股市中,不比誰的錢多,而是看誰活得長。
結果熬過了近兩年時間,便迎來了1999年的“5·19”行情。如今“剩者為王”同樣表達出堅持活著、等待機遇的心願。
但願中國證券市場剩下更多的精英,剩下更多的見證。大浪淘沙,經曆千淘萬濾方能獲得真金。隻是剩者千萬不要寄望救世主伸手援助,重要的是自己保重自己。
剩者為王,剩則存也,魯迅先生說過:石在,火種是不會熄滅的。無論熊氣多濃,無論弱勢多長,隻要始終有獲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