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諺雲:選股不如選時。選擇一個好的入市時機往往要比選擇一個好的個股更具有獲利空間。大勢向好時,多數個股都能應運上升;大勢趨淡時,多數個股均難逃厄運。所以審察一個相對低點入市及審察一個相對高點清倉實在是贏家之道。問題是對“時”與“勢”必須把握得準。這裏的“時”便是時機,這裏的“勢”便是趨勢,或稱為大勢,在認識了大勢的趨向之後,抓住最佳時機,便會產生順風順水、乘風破浪的效果。
《呂氏春秋·察今》中指出:“審堂下之陰,而知日月之行、陰陽之變;見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魚鱉之藏也。”無論是大勢還是時機都是由種種跡象表現出來的。“微風燕子斜,細雨魚兒出”,燕子的斜飛是起風的先兆,魚兒露出水麵是下雨的預告。“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風和雨還可以從月色的明暗、石柱的幹濕中觀察到端倪。可見時機的把握、大勢的明察均是有跡可尋的。
對時機的把握和對趨勢的認識需要“審”和“度”,所謂“審”就是審查、核準,因為時機不僅假象多多,且稍縱即逝,就如反彈有強勢反彈、中級反彈、弱勢反彈,如果不嚴加審察,明明是強反彈而錯失良機,或明明是弱反彈而誤入陷阱,看似底部又下一層,像是頂部卻再升一級。所以對時機必須以審視的眼光去觀察。其“審時”的內容一般有五點:(1)央行貨幣政策的動向;(2)監管層對市場監管政策的鬆與緊;(3)新股發行、再融資的數量和新增資金入市的比例;(4)上市公司整體業績的變化;(5)宏觀經濟及國際金融的總體趨向。而對大勢就必須用“度”字來對待,度則衡量,因為大勢是一種趨向,一旦形成一個趨勢,必須有一定的時日,才能完成全部過程。因此,“度”意味著從多方麵進行綜合分析,從大局的高度去分析走向變化。
美國納斯達克指數於2000年3月攀升至5
000點高峰,但啟動卻是1995年,以生物醫藥為龍頭,基因技術邁出了商業化的步伐。2年後美國經濟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以雅虎、美國在線為代表的股票帶動納指走出獨立上升的趨勢,1998~2000年,B2B的電子商務網站成為市場主流,使納指進入頂峰時期。就在納指從高位暴跌前3個月,中國股市的網絡熱開始升溫,“一網就靈”成為股市時尚。隨後生物製藥也隨之啟動,使處於1
300點的股市一下上升至2
100點。由此想到在對中國股市的審時度勢中還必須留意觀察美國股市的延伸。
中國的投資者往往把審時度勢概括為對政策的揣摩和猜測,這也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股市始終離不開政策市的痕跡。其實美國股市也具有政策市的因素,“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采取一係列穩定股市的政策,以致盡管經濟趨緩但股市和美元仍保持相對穩定。可見投資者的審時度勢是對政府的審時度勢的一種分析。
審時度勢不僅在於能力、在於智慧,更在於一種心態,一種處變不驚、穩坐釣台的心態。在市場瘋狂時冷靜、謹慎地去審度頂部可能出現的征兆,在市場恐慌時鎮定、堅定地去審度底部可能產生的跡象,在市場震蕩盤整時清醒地去審度走勢可能突破的方向。積中國股市多年的經驗,審時度勢可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研判:如果政策相對寬鬆,個股強勢多於弱勢,央行貨幣政策相對鬆動,新增資金大於融資及再融資額度,市場成交量不斷放大,那麼大勢向上無疑;反之則弱勢向下。當然在審時度勢的幾點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與第二條。這兩條是牛、熊勝負的決定因素,把握這兩條往往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