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點。1992年12月時指數為780點,1993年2月升至1
339點。1995年12月時上證指數為555.2點,結果1996年11月升至1
047點。2005年12月上證指數為1
161.06點,2006年年底升至2
698.9點。2008年是股災之年,上證指數從6
124點高台跳水跌至年底的1
820.81點。但是隻要敢於在此時冬播,2009年8月上證指數就升至3
478.01點。可見越是處於弱勢下的底部區域,越預示著第二年收獲遠遠大於風險。滬深股市二十年的曆史證明,在12月進行冬播的投資者,成功的概率高達90%,成功的收益率平均高達30%~50%。
與自然界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不同,滬深股市的運行規律卻是冬播、春長、夏收、秋息。數據顯示,滬深股市在4~6月份創出指數年內新高的占比超過50%。正因如此,李誌林先生總結出冬播夏收的季節性投資經驗。事實證明,這是選股重在選時的有效方法。當然在把握時機的同時,還必須注重選股。一般而言,當大勢處於持續下跌後的底部區域時,超跌股、低價股、破發股、破淨股等可以首先作為初選的對象。其次再深一步,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對政策重點扶植的新興產業類個股進行篩選。當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尋求新的經濟引擎。世界經濟也正在探索引領複蘇的新興產業。曾一度表示不理會科技股的巴菲特,如今一反常態,大量購入科技股。而我國正連續推出對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的扶植政策。這表明新一輪熱點將可能從科技發展中脫穎而出,而在科技股中,電子通信、雲計算、智能電網、新材料、新能源、新醫藥正蠢蠢欲動。仔細查看盤麵,已有不少資金在一些個股上放量吸籌。另外,文化傳媒業、大消費概念下的酒類、旅遊食品等,都屬於冬播中的上選對象。以筆者《股道》一書的經驗總結,凡是大牛股均產生於五大拐點的結合處,即:(1)行業由低迷轉向景氣的拐點;(2)業績由差翻番地轉向優的拐點;(3)機構持股由分散轉向集中的拐點;(4)股價由低價回落態勢轉向上升的拐點;(5)大勢由弱轉強的拐點。因此在底部區域是精選牛股的天賜良機,當然冬播需要選時與選股的有機結合。筆者曾將自己的經驗“葉氏個股精選獨門絕技”和“葉氏技術分析係列”,以連載形式刊登於“一葉知秋”專欄。讀者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進行充分地運用。如果說中國古諺為“一年之計在於春”,那麼對於投資人來說,來年之計在今冬。
又到冬播時,在2
400點之下無疑是市場為投資人開創的天時、地利、人和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