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品味政策的金牌效應(2)(1 / 1)

從1996年10月至1997年5月近八個月的時間中,“金牌”與市場進行了三大回合的較量。這期間,上證指數依然從968點上升至1

500點,這表明市場的運行不少時候是以內在規律發揮作用。在“金牌”與市場抗爭期間,既出現市場對於“金牌”的短期反應,也表現出市場在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後不可逆轉的內在動力。同時也顯示出市場在持續性的“金牌”影響之下,指數終於回到了與政策相應的區間。也許大盤走勢在“十三道金牌”之後真正步入調整具有某種巧合的因素,但是從本質上而言卻是一個典型的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有心人計算後得出“金牌”數已接近十二道。可是上證指數卻依然在1

300點一線溫和盤整,似乎市場還缺少一點火候,還在期待第十三道金牌在量和質上的突破。這情景似乎與當年如出一轍,隻是在走勢的方向上有所不同而已。

其實政策市並不奇怪,世界上任何一國的股市均離不開政策調控,關鍵在於投資人如何去理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隨著市場不斷走向成熟,市場的內在規律正不斷起著主導作用。政策對股市的影響力受到了市場規模、投資價值、資金動向、宏觀經濟、國際金融、投資者信心等多重因素的限製。同時政策本身存在著正確與失誤的問題。所以置身於政策市中的投資者不能“月亮走我也走”,盲目地依據政策的利多還是利空來決定操作策略;而必須去品味政策,真正領會政策的含義,分析政策對股市可能產生的影響。

2004年的中國股市是政策調控最具力度的一年,伴隨著對“國九條”政策的頒布,一係列政策措施正在抓緊落實。無可否認,“國九條”一係列政策對於中國股市是個重大利好,然而為何上證指數卻始終在1

300點一線欲振乏力呢?為何藍籌股始終走勢疲軟呢?為何作為市場主力的證券投資基金始終信心不足呢?顯然當今中國股市已不能以政策的利多利空來決定強勢與弱勢,但也絕不能以此來否認政策的作用力。如果仔細品味2004年一係列政策的內涵就會體味到:所有的政策都離不開一個核心--穩。在建立券商多元化融資渠道、大力扶持優質券商的同時,堅持對問題券商的風險處理。在新股詢價製度推出的同時,措施也相應推出。更重要的是,無論關於規範上市公司運作保護投資者利益,還是關於開拓融資渠道、建立創新機製等一係列的政策均屬於強本固基的調理,而不是強心針式的救命。中國股市三年多時間的持續低迷不是普通的潮漲潮落問題,而是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的綜合反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一係列的政策對股市的作用,首先是逐步破冰、逐步溶解,使股市弱勢趨緩、跌勢止穩。

當然“金牌”是一回事,金牌效應是另一回事。政策與市場引起共振,不僅在於“金牌”的數量,更在於“金牌”的質量。“金牌”既非隨意而出,市場也非立竿見影。1996年在十三道“金牌”之後,市場發生轉折,既有十三道的數量因素,更有第十三道“金牌”關於發行額度擴大6倍的質量因素。而2004年的中國股市雖然與1996年不能相提並論,但是同樣存在“金牌”的數量和質量問題。當前能使市場產生根本影響的便是明確流通A股的投資價值,也就是明確解決懸而未決的股權分割問題,使籠罩在投資者心中的所謂與國際接軌、與H股劃等號的迷霧得以徹底地澄清。也許,這就是當前數千萬投資大眾所期待的第十三道“金牌”。也許,這就是中國股市將可能在1

300點引發金牌效應臨界點的數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