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王世貞
家喻戶曉的“完璧歸趙”的故事,講述的是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十五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該文就是針對這一故事進行哲理邏輯分析,感喟針砭,令讀者從另一角度來反思這一經典故事。
藺相如之完璧①,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複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②,齋而受璧③,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④,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lù)相如於市⑤,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⑥,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若其勁澠(miǎn)池⑦,柔廉頗⑧,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釋
①完璧:指完璧歸趙。
②九賓:一種隆重的禮儀。由接引賓客者九人按次序傳呼,恭請上殿。
③齋:齋戒,古人在舉行祭祀或隆重的禮儀之前,修潔身心,表示恭敬。
④紿:欺騙,欺詐。
⑤僇:通“戮”。
⑥武安君:秦國大將白起。
⑦勁澠池:公元前278年,秦昭襄王與趙惠文王在澠池(今河南境內)會盟,秦國君臣對趙王的數次侮辱,都遭到了藺相如的有力回擊。
⑧柔廉頗:藺相如因為多次立功,被拜為上卿,地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不服,幾次想要借機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從國家大局考慮,多次回避廉頗,避免和他發生衝突。廉頗被感動,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讚他。我卻不敢苟同這一看法。
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詐趙國以勒索和氏璧。這時說它要得到璧是實情,而不是借此以窺視趙國。趙國知道實情就不給,不知道實情就給;知道實情而懼怕秦國就給,知道實情而不怕秦國就不給。這是兩句話就能解決的問題,為何既懼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況且秦國想要得到和氏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麼是非曲直可言。得到和氏璧而秦國不給城,理虧在秦;秦國給了城而趙國收回了和氏璧,理虧在趙。要想使秦國理虧,則不如放棄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則不如不給。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劃給了城池,又設九賓大禮,齋戒之後才迎受和氏璧,那形勢已是不得不給城的了。如果秦得到了璧而不給城,相如便可上前陳請:“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這璧不就是趙國的一塊玉璧嗎?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如大王因為和氏璧的緣故,而拋棄這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會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樣拋棄了他們。大王不給城,而騙取了趙國的璧,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失信於天下,我請求死在秦國,以明示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和氏璧。當時為什麼派隨從藏了和氏璧逃跑,而使秦國占理呢!當時秦國的本意並不想與趙國絕交。假如秦王發怒殺死相如,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便可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便可使玉璧最終屬於秦國。
因此我說,藺相如之所以能夠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於他在澠池對秦國的強硬較量,柔韌地對廉頗的忍讓團結,他的處事方式是越來越顯得高妙了。而他之所以能完璧歸趙,的確是上天在偏袒他啊!
一文一語
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