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平整開闊,有一股山泉從旁邊湧出,在這裏遊覽、題記的人很多,這就是所說的前洞。沿著山路向上五六裏,有個山洞深遠幽暗,進去後就感到寒氣逼人,打聽它有多深,即使是那些喜歡探遊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這就是所說的後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入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想要退出的夥伴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於是,大家隻好都跟著他一起退出來。我們走進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歡探遊的人,大概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到達這裏並且題記的人已經很少了。洞內更深的地方,能夠到達的遊人就更少了。這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也還能夠繼續照明。我們出洞以後,就有人埋怨那個主張退出的人,而我也後悔跟他出來,不能盡情享受遊山的樂趣。
對於這件事我有所感觸: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心得體會,是因為他們探究、思考得深入並且廣泛、周密。道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就多;道路艱險而又遙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就少。然而,世界上奇妙雄偉、壯觀獨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艱險而又遙遠、人跡罕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誌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意誌,也不可盲從別人而止步,然而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意誌與體力,也不可盲從別人而有所懈怠,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惑的地方沒有必要的物質支持,也不能到達。然而體力足以到達而未能到達,於別人來說是可以譏笑的,於自己來說也是有所悔恨的;盡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到達,便可以沒有悔恨了,這樣難道還能譏笑他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心得體會。
對於那座倒在地上的石碑,我又感歎古代刻寫的文獻未能存留,後世以訛傳訛以致無人能說清真相的,哪裏能說得完呢?這就是做學問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並且謹慎選擇的原因。
同遊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國,字平父;安上,字純父。
一文一語
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