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方山子傳(1 / 1)

方山子傳①

蘇軾

作者寫方山子棄榮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貧賤,是於文字之外,又寓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胸中之塊壘。可以說是作者被貶黃州時心態的一種形象的折射。

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②。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③,閭裏之俠皆宗之④。稍壯,折節讀書⑤,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晚乃遁於光、黃間曰岐亭⑥。庵居蔬食⑦,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⑧,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⑨?”因謂之方山子。

餘謫居於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zào)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⑩,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餘宿其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餘既聳然異之。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餘在歧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精悍之色,猶見於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勳閥,當得官,使從事於其間,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餘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汙,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倘見之與?

注釋

①方山子:姓陳名慥,字季耑。

②光: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縣。黃:州名,治所在今湖北省黃岡市。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漢時的大俠。

④閭裏:鄉裏。宗:尊崇。

⑤折節:改變以往的誌向和行為。

⑥歧亭:鎮名,在今湖北省麻城西南。

⑦庵:小茅屋。

⑧冠服:古代讀書人經常穿戴的衣帽。

⑨方山冠:漢代樂師戴的帽子。

⑩矍然:吃驚的樣子。

岐山:縣名,今陝西省岐山縣。

勳閥:功勞。

譯文

方山子,是光州、黃州一帶的隱士。年輕時,仰慕漢代遊俠朱家、郭解的品行,鄉裏的遊俠之士都推崇他。他年歲稍長,就改變誌趣,發奮讀書,想借此來幹一番事業,但終不得誌。到了晚年隱居在光州、黃州一帶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與世人往來。放棄了坐車騎馬,毀掉了原有的衣服帽子,徒步來到山裏居住,沒有人認識他。人們見他戴的帽子帽頂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說:“這不就是古代樂師所戴的方山冠遺留下來的樣子嗎?”因此稱他方山子。

我因貶官住在黃州,經過岐亭時,正巧遇到他。我說:“哎,這是我的老朋友陳慥陳季常呀,怎麼會在這裏呢?”方山子也很驚訝,問我到這裏的緣由。我把原因告訴了他,他低頭不語,繼而仰天大笑,邀請我到他家住。他的家四壁蕭條,然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仆人都顯出怡然自得的樣子。

我為此感到十分驚異。回想起方山子年輕的時候,酗酒任性,喜歡玩劍,視金錢如糞土。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見到方山子帶著兩名騎馬的隨從,帶著兩支箭,在西山遊獵。隻見前方一鵲飛起,他便叫隨從追趕射鵲,沒有射中。方山子便獨自躍馬向前,一箭射中飛鵲。於是就在馬上與我談論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敗之事,自認為是一代豪傑。這才過去多久啊,他眉宇間依然顯出一股精明幹練的神色,但怎麼就成了一位隱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於世代功勳之家,理應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場,到現在已是聲名顯赫了。他家本在洛陽,園林宅舍雄偉富麗,與公侯人家相同。在河北還有田地,每年可得絲綢上千匹,這些足以使生活富裕安樂了。然而他都拋棄不要,偏偏來到窮僻的山裏,這難道是沒有獨到的體會就能如此做嗎?

我聽說光州、黃州一帶有很多奇人異士,常常假裝瘋癲、衣衫破舊,但是無法見到他們。方山子或許能見到他們吧?

一文一語

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