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戰輝的高尚行為,並不轟轟烈烈,卻感人至深。他曾說過:“做人應該有責任心,能擔多大的責任,方能成就多大的事業。”正如他所說的,他的行為表明了他對生活的責任和對生活的勇氣,他所說的並不是豪言壯語,但他的所言所行無不向人們展示著一顆淳樸而堅強的心。
勵誌感言
那些不屈服於命運,敢於向命運挑戰的人,必將獲得勝利。他們的行為值得人們尊敬,更值得人們學習。在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青少年們更應該學習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不一定麵對如此嚴峻的考驗,正因如此我們更應以真誠的愛心去關心他人,以奉獻的精神去麵對未來的人生。
無臂畫家
20歲是人生最好的年華,充滿夢想,無數的人在這個年齡都開始設計自己遠大的人生目標並開始了美好的人生追求。但是有這樣一位年輕人,恰恰在20歲那年遭遇了人生巨大的不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他痛失雙臂,成了重度殘疾,在這一刻他的夢破碎了,極度的痛苦煎熬著他,麵對人生的無奈,他深感困惑與迷茫,寂寞和煩惱侵襲著他,使他一度消沉,陷入人生十字路口的他反複思考著人生的意義。在朋友們的激勵下,他重新燃起了生存下去的希望,他要畫出嶄新的人生軌跡,這是一條通向成功的軌跡。他決定勇敢地麵對人生,絕不向命運低頭。由於痛失雙臂,他不能像常人一樣,運用雙手進行創造,於是他決定練習“口書”,從此,他以驚人的毅力,發奮練習,廣求名師,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終於使自己的書畫技藝得到了極大提高,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人們喜歡收藏名家字畫,但卻有很多人也收藏了這位無臂畫家用“口書”繪出的作品,因為人們知道,這些作品中蘊涵著力量,蘊涵著對生命的熱愛,這是堅忍不拔的結晶,遠遠超出了普通美術作品的範疇。人們收藏的不僅僅是一幅幅美術作品,更是一顆執著的心。
勵誌感言
本則故事為我們深刻詮釋了身殘誌堅的哲理和生命的意義,作為朝氣蓬勃的青少年應該從小立下貢獻社會的大誌,不怕困難、不怕挫折,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盲人音樂家
一曲《二泉映月》,淒婉哀怨,催人淚下。但有多少人知道作者的經曆呢?《二泉映月》的作者是阿炳,原名叫華彥鈞,出生於1893年,江蘇無錫人。他的出生實在是一個悲哀,他的父親華清和是無錫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道士,深諳道教音樂。華清和與一個寡婦私通,生下了阿炳。阿炳四歲時,母親因為封建禮教和道規戒律被活活逼死,喪母後,阿炳由同族叔嬸撫養。8歲便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阿炳27歲時,父親去世,他便繼承父業,成了道觀的當家道士,但阿炳不善經營,道觀被迫解散,阿炳從此陷入窮困之中,開始了流浪生活。35歲時,阿炳不幸患上了眼疾,最終導致雙目失明。失明之後,華彥鈞的名字便很少被提起了,人們更習慣稱他為“瞎子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