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自小聰慧,在父親身邊學習過多種樂器的演奏,包括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獨立演奏,並經常參加道觀中的各種儀式。他非常熱愛音樂,廣泛吸取民間音樂的素材,刻苦鑽研,精益求精,18歲時便在無錫道教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被稱為演奏能手。
阿炳最初的音樂修養完全得自於父親的指導,主要是道家音樂,這些道家音樂幾乎都是最樸素的民間曲調。阿炳雙目失明後,隻能靠在街頭賣唱來維持生活,由於雙目失明,他常常戴著墨鏡,背上笙、笛、琵琶、二胡等樂器,在街頭賣唱。雖然窮困,但他從來不向任何人乞憐哀求。當時的人們都很敬佩瞎子阿炳,稱他是人窮誌不窮;人窮嘴不窮;人窮名不窮。雖然他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但內心中卻有著對生活的深沉熱愛,阿炳與貧困做了幾十年的鬥爭,他把人生的滄桑和痛苦用音樂深刻地反映了出來,在他的音樂中沒有絲毫潦倒、沮喪的情緒。艱難困苦的生活並沒有壓垮他,在他的音樂中完全是來自民間的健康而深沉的氣息。
阿炳雖然雙目失明,生活困苦,但卻意誌堅強,他非常關心時事,敢於抨擊社會的黑暗,並積極投身到社會生活中去,抗日戰爭爆發後,他以多種形式參加了抗日鬥爭,他曾編寫過《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報道,並用手中的樂器演奏《義勇軍進行曲》。在抵製日貨的運動中,他積極演講,激發人們的愛國熱忱。蜚聲世界的《二泉映月》,就是這個時期的傑出作品,可以說阿炳是用他的生命和熱血譜就了《二泉映月》這一不朽作品。
在《二泉映月》中,我們能夠聽到阿炳對童年的深情回憶,可以聽到家鄉的明月和潺潺泉水,可以聽到山間清新的空氣,可以聽到阿炳的內心。這位雙目失明的民間作曲家在貧困和苦難中,不沉淪、不沮喪,而是努力抗爭著,並用自己的心弦譜寫了偉大的作品。
勵誌感言
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取決於外部環境,完全取決於堅韌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熱愛。在困苦中不怕寂寞、不怕孤獨、忍辱負重、堅定執著,始終抱有美好的人生理想,經過艱苦的奮鬥,一定能夠成為生活的強者。
我一定要站起來
在英國一個偏遠的山區有一所小學校,設備非常簡陋,一到寒冷的冬季就要用老式的燒煤鍋爐為學生取暖。9歲的小約翰每天都早早地來到學校燒鍋爐,他想讓老師和小夥伴們一走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溫暖。
小約翰天天都堅持這樣做,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也很感謝他。一天,大雪紛飛,北風呼嘯,天氣異常寒冷,老師和同學們到達學校時,突然發現教室裏冒出了火舌,他們奮不顧身地衝了進去,急忙將小約翰救出,不幸的是小約翰的下半身已被嚴重燒傷,他已失去知覺,奄奄一息。
經過緊張的急救,小約翰漸漸恢複了一點兒知覺。這時,他迷迷糊糊地聽到了一個可怕的聲音:“這孩子的下半身嚴重燒傷,活下去的可能性非常渺茫。”
但是,小約翰熱愛生命,他不能就這樣被死神帶走,他要活下去。勇敢的小約翰忍受著劇痛,與死神搏鬥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挺過了最危險的時刻。這時,躺在病床上的小約翰又聽到醫生語氣沉重地跟媽媽低聲說道:“他的下半身燒傷非常嚴重,就算勉強能活下去,也肯定會殘廢。”聽到這個殘酷的宣判,小約翰暗暗發誓,我絕不能殘廢,我一定要站起來。但事實是殘酷的,小約翰的下半身毫無知覺。兩隻細弱的腿軟弱無力,根本不可能行動。
度過危險期後,小約翰出院了,在家裏媽媽每天為他按摩雙腳,但他的雙腿仍然沒有任何知覺。盡管如此,小約翰從不氣餒,他要站起來走路的決心更加堅定。
在一個晴朗的早晨,媽媽推著他到院子裏呼吸新鮮空氣。坐在輪椅中的小約翰,望著綠油油的草地,忽發奇想,他要親吻草地,這時,他奮力離開輪椅,拖著無力的雙腿在草地上匍匐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