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香成:告別悲情意識,尋找中國位置(1)(1 / 1)

劉香成:告別悲情意識,尋找中國位置

采訪手記

一百多年前的曆史迎麵走來:深入中國農村的傳教士、圍觀砍頭的看客、初入北京的義和團、北洋新軍在操練、孫中山就任大總統、街頭剪辮子……

在位於景山公園旁邊的一個優雅的四合院裏,劉香成在電腦前為我解釋一張張照片的內容和來曆。他對曆史之熟稔,讓我感到吃驚。

三十五年前,當時僅有二十五歲的劉香成來到中國,擔任《時代》周刊駐華首席攝影師。誠如一百零六歲的文化老人周有光所說,“人類的曆史,可以用語言的聲音記錄,可以用文件的筆畫記錄,又可以用攝影的鏡頭記錄”。劉香成就用攝影的鏡頭記錄了一個時代。他為毛澤東之後的中國留下了無數照片,其中許多幅照片在今天已經成為經典。

1983年,劉香成告別中國,走向其他的熱點地區,他手裏的相機記錄過眾多的“大事件”:在印度,甘地夫人遇刺,種族紛爭頻仍;在斯裏蘭卡,宗教戰爭火焰熊熊;在阿富汗,到處都是蘇製坦克、大炮,他差點被火箭筒轟掉。

1990年,劉香成被美聯社派駐莫斯科。一年之後,他在克裏姆林宮按下了快門,戈爾巴喬夫宣告蘇聯終止的曆史瞬間被永遠地定格在他的鏡頭裏。

周有光先生說,劉香成先生的“蘇聯最後一秒鍾”,是“最最使人震驚的攝影記錄”。他在為劉香成的《蘇聯解體:一個帝國的墜落》(後浪出版谘詢公司2011年11月即將出版)所寫的序言裏,盛讚劉香成是一位“攝影曆史學家”,

“是攝影曆史學的‘全球狀元’”。

從去年開始,這位“攝影曆史學家”又走遍世界,搜尋有關中國的老照片,編輯了曆史攝影集《壹玖壹壹》。“我要用照片重新拚貼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曆史圖景”,劉香成說,“因為用文字書寫的曆史過於概念化,而照片書寫的曆史真實而生動”。

“我的研究從一次長途旅行開始:跨越中國大陸和台灣,橫穿歐洲和美洲,遍訪各地的公共展館和私人藏品”,劉香成在書的序言裏說,“從東京到悉尼,從倫敦到巴黎,從洛杉磯到紐約,我看到了數目龐大的原始影像,被珍藏了一個多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