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英時:回首辛亥革命,重建價值觀念(11)..(1 / 1)

餘英時:從儒、釋、道到民間文化中都有許多精神資源可以提煉出來和現代生活互相配搭。有些價值雖受反傳統潮流的衝擊,仍潛在於人心中,可以召喚回來。關於怎麼樣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如何處理好天理人情,這是中國很特殊的地方,文化傳統也可以解決實際問題。學術上、思想上、文化上、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層麵,儒家有些價值可以複活。不過,“三綱五常”已決不可能恢複了。現在一些人提倡把儒家作為一個替代性的意識形態,高揚民族主義,若如此,則是把中國傳統又糟蹋一次,在老“孔家店”完了以後再造新“孔家店”,這是一個很不智的事情。

要把私領域跟公領域區分開。公領域不可能由儒家來掛帥。因為除了伊斯蘭教,現在任何國家都不允許任何一家教義或學術在憲法內占主要位置。大家可以有各種信仰,不同信仰自由都可以在憲法內得到保證。

馬國川:您說過,中國有沒有前途,要看它如何選擇價值、理解世界。請問,中國應該選擇什麼價值,如何理解世界?

餘英時:我沒有資格建議應選什麼價值。我隻能提一個原則,即所選價值是開放性、多數文明社會都能接受的。開放心靈尤其重要,想理解世界決不能固步自封,以自己為中心。

馬國川:您還說,“一旦中國文化回歸到主流之‘道’,中國對抗西方的大問題也將終結”。您所謂的主流之“道”是什麼?中國文化如何與西方核心價值兼容?

餘英時:我所謂“文明主流”,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普世性文明。我從不認為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是對立的、互不相容的。所謂“道”便是重視“人”的道,群體和個人都同時能得到“人”的待遇。隻要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胸襟,中西文化自然而然能包容彼此的核心價值。

采訪時間:2011年6月22日夜

采訪地點:北京-普林斯頓(電話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