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企業,自動自發去完成工作
我們時常聽到有人說:“企業垮了那是領導的事,與我沒關係,大不了換個地方。”這是典型的不懂感恩的員工。企業不僅給員工提供舞台,還為員工提供展示能力、鍛煉能力和發揮潛能的機遇,讓員工實現人生抱負,拓展職業人生。企業如果擁有的都是具備感恩之心與主動精神的員工,自然會長盛不衰。
“企業興亡,人人有責。”實際上,企業就是員工的船,員工就是船的主人。員工不能做一個旁觀者,而是要樹立“企業發展我發展”的意識,要看到企業麵臨的嚴峻挑戰和發展機遇,用責任心和行動推動企業向前發展。
士光敏夫在擔任東芝株式會社社長時對員工提出了這樣的要求:為了事業的人請來,為了工資的人請走。士光敏夫認為:因為事業的價值而聚集在一起的人,才能真正把事業做大,即使企業麵臨困境,這些人也會和企業風雨同舟,榮辱與共。那些因為工資才來的人,隻是看重企業的福利和待遇,並不是企業本身對他有吸引力,如果有一天企業出現困難,他們肯定會拍拍屁股走人,這樣不懂得感恩的員工自然不是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員工應當關心企業的發展,心憂企業興衰,與企業一同成長。因為企業就是你的船,一旦上了船,你就要保持強烈的責任感,將自己的行動與企業的榮辱聯係在一起。
本傑明·魯迪亞德曾經說過:“沒有誰必須成為富人或成為偉人,也沒有誰必須成為一個聰明人;但是,每一個人必須做一個負責任的人。”大多數企業並不缺乏有才能的人,缺的是那些既有才能又能與企業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人。隻有風雨同舟、榮辱與共,企業才會無堅不摧,戰無不勝。
李欣然學曆不高,最初隻是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做電腦打字員。她的打字室與老板的辦公室之間隻隔著一塊大玻璃,老板的舉止她隻要願意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但她很少向那邊多看一眼,她每天都有打不完的材料,她知道工作認真刻苦是她唯一可以和別人一爭長短的資本。她處處為公司打算,打印紙從不浪費一張,如果不是要緊的文件,她會把一張打印紙兩麵用。
一年後,公司資金運作困難,員工工資開始告急,員工紛紛跳槽,老板也變得日漸消沉。人少了,李欣然的工作量也陡然加重,除了打字還要接聽電話,為老板整理文件。有一天她走進老板的辦公室,直截了當地問老板:“您認為我們的公司已經垮了嗎?”老板很驚訝,說:“沒有!”“既然沒有,您就不應該這樣消沉。現在的情況確實不好,可很多公司都麵臨著同樣的問題,並非隻有我們一家。雖然您的2000萬元砸在了工程上,成了一筆死錢,可公司沒有全死呀!我們不是還有一個公寓項目嗎?隻要好好做,這個項目可以使公司重整旗鼓。”說完她拿出了該項目的策劃文案。
很快,李欣然被派去負責那個項目。3個月後,那片位置不算好的公寓全部售出,李欣然為公司拿到了5000萬元的支票,公司終於有了起色。
在慶典酒會上,老板請李欣然為在場的數百名員工講幾句話。李欣然說:“一要用心,二沒私心。”
李欣然在公司遇到危機的時候並沒有棄船而去,而是主動承擔起重振公司的重任,這種“公司興亡,員工有責”的職業精神正是現代企業員工不可或缺的。
員工要懂得感恩,負責任地做好工作以回報公司,支持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平台。隻要心懷感恩之心,在任何崗位都可能實現人生的飛躍。43歲當上全球快餐巨頭麥當勞CEO的查理·貝爾就是很好的佐證。
查理·貝爾的職業生涯開始於15歲。1976年,年僅15歲的貝爾走進了一家麥當勞店,他想打工賺點零用錢,也沒有想到以後在這裏會有什麼前途。他被錄用了,工作是打掃廁所。掃廁所的活兒又髒又累,但貝爾對這份工作十分珍惜,一直對公司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收留他而感恩不已,因此,他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得十分認真。
貝爾是個勤勞的孩子,常常是掃完廁所就去擦地板;擦完地板,又去幫著翻正在烘烤的漢堡包。不管什麼事他都認真負責地做,他的表現令上司彼得·裏奇心中暗暗喜歡。沒多久,裏奇說服貝爾簽了員工培訓協議,對貝爾進行正規職業培訓。培訓結束後,裏奇又把貝爾放在店內各個崗位上輪換。雖然是做鍾點工,但悟性出眾的貝爾不負裏奇的一片苦心,經過幾年鍛煉,全麵掌握了麥當勞的生產、服務、管理等一係列工作。
19歲那年,貝爾被提升為澳大利亞最年輕的麥當勞店麵經理。1980年,他被派駐歐洲,隨後那裏的業績扶搖直上。此後,他先後擔任了麥當勞澳大利亞公司總經理,亞太、中東和非洲地區總裁,歐洲地區總裁及麥當勞芝加哥總部負責人,直到後來擔任管理全球麥當勞事務的執行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