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秉持感恩之心,保持負責態度 (3)(1 / 3)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從玉門日夜兼程奔赴大慶。到薩爾圖以後,王進喜下了火車,一不問吃,二不問住,找到調度室首先問:“我們的鑽機到了沒有?我們的井位在哪裏?這裏的鑽井最高紀錄是多少?”得知井位在馬家窯附近,他立即帶隊步行兩個小時來到井場。第二天來到火車站,看到本隊鑽機沒到,王進喜就帶隊幫助別的隊卸車,一連卸了7天,被評為“幹勁第一”的義務裝卸隊。

1960年4月2日,從玉門發出的鑽機運抵薩爾圖。可當時吊車、汽車、拖拉機非常少,一時半會兒輪不到他們用,60多噸重的鑽機設備無法卸車、搬運和安裝。麵對重重困難,王進喜對大家說:“遇見困難怎麼辦?這就像打仗一樣,不能退下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隻能上,不能等;隻準幹,不準拖!”他帶領全隊把鑽機化整為零,采用“人拉肩扛”的辦法把鑽機和設備從火車上卸下來,運到馬家窯附近的薩55井,安裝起來。連續苦幹三天三夜,王進喜沒離開車站和井場,行李放在老鄉家,一次都沒去睡過。

第一口井完鑽後,王進喜指揮放架時,被滾堆的鑽杆砸傷了腳,當時昏了過去。醒來時一看幾個工人圍著他搶救,井架還沒放下來,他說:“我又不是泥捏的,哪能碰一下就散了!”說完站起來繼續指揮放架子、搬家。領導知道後,把他送進醫院,他又從醫院跑出來,回到第二口(2589井)井場拄著雙拐指揮打井。鑽到約700米時,突然發生井噴,但井場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石粉,經過研究,他們決定采取加水泥的辦法,提高泥漿比重壓井噴。水泥加進泥漿池就沉底,又沒有攪拌器,王進喜就扔掉拐杖,奮不顧身地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經全隊工人奮戰,終於壓住了井噴,保住了鑽機和油井。

對新生活的感恩,激發了王進喜的工作熱情和幹勁,在他身上所體現的“鐵人”精神值得所有人學習。

無疑,懂得感恩和負責的人,必定具備非凡的吸引力,是所有人青睞的對象。感恩和負責隻會給自己和身邊的人帶來和諧的音符,無論是老板還是同事,都喜歡感恩和負責的人。

感恩·負責·換位:老板與員工共贏之道

成功守則中有條黃金定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事為人著想,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當你是一名雇員時,應該多考慮老板的難處,給老板一些同情和理解;當自己成為一名老板時,則需要考慮雇員的利益,對他們多一些支持和鼓勵。很多人在做員工時都認為老板太苛刻;而自己做老板時,往往覺得員工太懶惰,太缺乏主動性。其實,什麼都沒有改變,改變的隻是看待問題的方式。當你試著待人如己,多替對方著想時,你身上就會散發出一種善意,影響和感染周圍的人。

作為員工,想要懂得如何感恩公司、感恩老板,就必須正確看待你和公司、老板之間的關係。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員工可以為一個陌路人的點滴幫助而心存感激,卻無視朝夕相處的上司、同事的種種恩惠、幫助和支持,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視為純粹的商業交換關係,這是許多公司和員工之間關係緊張的原因之一。那麼,在這種商業關係的背後,難道就沒有一點相互感恩的成分嗎?

作為員工,公司和老板為你提供了工作就業的機會,提供了鍛煉你成長成才、提升能力和素質的機會,難道這不值得你去感恩嗎?

我們在一個單位工作,是股東或老板用自己的資金組建了公司,為員工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盡情展現自己才華的良好平台。但是,不少人卻抱怨公司的環境不好、老板的素質太差、給的薪酬太少等。

如果我們站在老板的立場上,從老板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也許工作狀態會有所改變。

肖恩的事業一直很順利,在某食品公司工作2年後,就從一名普通職員升到產品開發部,當了一名業務經理。公司高層看重肖恩的工作能力,希望他能在產品開發上有所作為。

肖恩很快就做出了一套新產品開發方案,提交上司,他一心希望這套方案能被認可。但出乎意料,在新產品研討會上,他的計劃被否認了。而且,更讓肖恩感到沮喪的是,公司采納了另一項開發計劃,決定讓肖恩具體負責這個項目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