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別人失敗的原因
1945年,一位二十一歲的匈牙利青年身上隻帶了五美元到美國闖天下。二十年後,他成為百萬富翁。
他曾經非常自豪地說:“我沒有做過一筆賠錢的交易,也沒有一次失敗的經營。”他就是羅·道密爾,一個在美國工藝品和玩具業富有傳奇性的人物。那麼,他怎樣取得成功的呢?下麵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五十年代,道密爾買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玩具公司。當時他發現成本太高是這家玩具工廠失敗的主要原因,於是他決定提高產量以降低成本。道密爾規定:“凡是製作工人所用的工具、材料,一定都要放在最順手的地方,要用時,一伸手就可以拿到。”這樣一來,操作機器的工人,不必再為等材料、找工具耽擱時間。
他的另外一個規定是:“在工作中,不準吸煙,但每隔一個半小時,準許全體員工休息十五分鍾。”因為他發現叼著煙工作,進度非常慢,而且有很多人借抽煙來偷懶。
這兩項規定執行以後,在機器沒有增加,人員減少的情況下,產量增加了50%。
有人曾經問道密爾,為什麼總愛收購一些失敗的企業來經營?道密爾的回答很妙:“別人經營失敗的生意,接過來後容易找出失敗的原因。隻要把那些缺點改正過來,自然就賺錢了。這要比自己從頭做一種生意省力很多,風險也小得多。”
每個人都知道的風險,恰恰沒有風險。所謂“智者”的高明也正由此體現。多思出智慧,隻有多思才能克服自己思想上的片麵性與局限性,才能產生多個行動方案進行優化選擇。正如日本學者川上正光所說的那樣:“知識,百科全書可代替;可是思考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卻是任何東西也代替不了的。”
三張同樣的試卷
朋友應聘一家獨資公司。
該公司把前來應聘的人安排在會議室分三天做三次考核。
第一次考試,朋友便以99分的好成績排在第一。一位叫小米的女孩以95分的成績排在第二。
第二次考試試卷一發下來,朋友感到納悶,當天的試題和第一次的試題完全一樣。開始她認為發錯了試卷。但監考人員一再強調,試卷沒有發錯。既然試卷沒有發錯,朋友也懶得去想,自信地把筆一揮,還不到考試規定時間的一半,試卷便全填滿了。朋友把試卷一交,其他應聘的考生也陸陸續續地把試卷交了上去。人人臉上都春風得意。顯然,個個都認為自己勝券在握。第二次考試考分一出來,朋友仍以99分不動搖的成績排在第一。而那位交卷最晚的女孩小米以98分的成績排在第二。
第三天準時進行第三次考試。“這次該不會拿同樣的題目給我們考吧?”進考場前,應聘的考生們議論紛紛。
試卷一發下來,考場上頓時開了鍋,因為試卷和前兩次完全一樣。
“安靜,安靜,大家聽我說。這次考題和前兩次一樣,都是公司的安排。公司怎麼安排,我們就怎麼執行,如有誰覺得這種考核辦法不合理你可以放下試卷,我們隨時放你出考場。”
監考人員把桌子拍得“啪啪”響。
眾人一看招聘人員發怒了,隻好老老實實低下頭去答卷。
這次考試更省事兒,絕大部分考生和朋友一樣,根本用不著看考題,“刷刷刷”就直接把前兩次的答案搬上去,不到半個鍾頭,整個考場都空了。隻有那位叫小米的考生仍在托腮拍腦,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時而修改,時而補充,直到收卷鈴響才把答卷交了上去。第三次考分出來,朋友長長舒了一口氣,她仍以99分的成績排在第一。不過這次沒有獨占鼇頭,考生小米這次也以99分的好成績和她並列第一。但朋友一點也不擔心被她擠下來。
第四天錄用榜一公布,朋友傻眼了:上麵隻有小米的名字,她落選了。朋友當時就找到總經理辦公室,理直氣壯地質問道:“我三次都考了99分,為什麼不錄用我而錄用了前兩次考分都低於我的考生呢?你們這種考核公平嗎?”朋友顯得異常激動。
總經理笑嗬嗬地注視著我的朋友,直到她心平氣和才開口說話:“小姐,我們知道你三次的考試成績,但我們公司並未向外許諾,誰考了最高分就錄用誰,考分的高低對我們來說隻是錄用職員的依據,並非最終結果。你次次都考了最高分,可惜你每次的答案都一樣,一成未變。如果我們公司也像你答題一樣,總用同一種思維模式去經營,能擺脫被淘汰的命運嗎?我們需要的職員不單單要有才華,她更應該懂得反思。善於反思、善於發現錯漏的人才能有進步。職員有進步公司才能有發展。我們公司之所以分三次用同一張試卷對你們進行考核,不僅僅是考你們的知識,也在考你們的反思能力。這次你未能被錄用,我實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