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節奏感呢?物體在其運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前後對比關係,就叫節奏感。如:我們走路時,腳的一抬一落;用錘擊物時,錘子的一提一擊;我們呼吸時的一呼一吸,等等。這些都是節奏,而當這些節奏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時,我們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和體驗就叫節奏感。
具體到當眾講話的節奏感,則重點體現在講話速度的快與慢;講話過程中情緒的張與弛;語調的起與伏;商量的輕與重和語流的停與連,這種種的對比變化就形成了口語表達的節奏感。6.語感當眾講話時,有些人常常有話想說,卻又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詞語,從而出現較大間隔的停頓;或是話語斷斷續續,連貫不起來,結果造成了心裏想的一個樣兒,嘴上說出來的卻是另一個樣兒,不是詞不達意,就是語無倫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語感能力弱的問題。
語感,並不是指語言的感情色彩,而是人對語言的感知和反應能力。當聽到或看到的信息傳入你的大腦時,你能否快速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情味,或能否快速地找到恰當而生動的詞語,並使其連貫有序地表達出來,這就是語言的感應能力。
口語表達對語言感應能力的要求要比書麵語言高,因為書麵語言總還有思考的餘地,而口語表達的特點是直接溝通,即興構思,如果每說一句話總是依循語法、斟詞酌句,那根本不可能順暢自如地講話。
實際上,當眾講話時,人是憑借一種對語言的直覺和敏感能力,極為快速地解析語意和進行語言編碼的。為什麼有的人能意到語隨,出口成章;而有的人卻是茶壺裏煮餃子——肚子有貨倒不出來呢?這兩種人不是心理素質的不同,就是語感能力有差別,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在當眾講話的訓練中加以提高。
理想的語感能力應該是:傾聽,一聽就懂;看書,過目即明;說話,出口成章;寫作,提筆成句。
怎樣提高你的語感能力呢?比較簡單的方法是豐富你的詞彙量。
2000年4月份,我與朋友一塊去康西草原春遊。正碰上一國內旅遊團,導遊是一位漂亮姑娘,抹著口紅,描著眉毛,穿著紅白相間的新潮運動裝,極力維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以爭取他人對她的尊敬。遺憾的是她的解說語言,其詞彙量之貧乏連老太太都直搖頭。她在講述一個美麗的傳說時,說到湖水、綠草、青山、小羊等,一律用的是“美麗的”。明明有“碧綠”、“青翠”、“柔嫩”、“可愛”、“迷人”等許多詞語可以用,而她就隻知道“美麗的”。聽了她講解,對比她的衣著,她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一落千丈。
一個人所說的話,等於站在那兒暴露自己,接受旁人的判斷和分類。口語表達的詞彙貧乏,等於不斷地在向他人表白,自己不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
請參考一位應聘秘書者在談到公司檔案管理時的講話:
公司的檔案有絕密、機密和一般之分。絕密和機密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嚴格把關。而作為秘書的工作之一,是管理和發揮好一般檔案的應有作用。存放要便利,可以隨時讓有關人員“翻閱”。如:領導要了解情況時,可以隨時“調閱”;其他人員需用時可以“借閱”;領導在決策時可以“參閱”;對一些較早的一般檔案資料還可以”查閱。”
當這位應聘者說完這段話,用人單位當即拍板錄用了她。
為什麼?她的這段口語表達,其一,思路清晰,如檔案有絕密、機密和一般之分。接下來就是分別敘述根據不同的類別采取的不同管理辦法。其二,是她在談到一般性檔案的管理時,一口氣用了“翻閱”、“調閱”、“借閱”、“參閱”和“查閱”等詞。這些詞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她根據察閱者的身份和用處不同,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表達詞語,足見其詞彙量的豐富。如果都用一個“翻閱”,既不能清晰精確地表達內容,也會造成語言的單調和呆板,給人乏味之感。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講話也太累了,我們一不做學問,二不搞寫作,沒必要那麼積累豐富的詞彙量,你舉的例子畢竟是個別。
在此提醒,應當改變這種看法和認識。其實,口語表達更需要詞語多,來得快,用得準。因為說話來不及字斟句酌,更談不上去查詞典,要想說得精彩,完全靠平時的積累。
那麼,想要豐富的詞彙量,應該怎樣積累呢?
方法有許多種,但惟一容易做,也非常奏效的方法是——處處留心。讀書看報、與人交談、聽課、聽廣播、看電視、看電影等等,隻要你有豐富自己詞彙量的意識隨時都能獲得新鮮有用的詞語。偶爾聽了一個好詞,或看到一個好說法,記在筆記本中,接著就用到你的談話中,這樣逐步日積月累,很快你說出的話就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譬如,眼下的體育比賽特別多,如果你注意一些媒體的報道,記者們的用詞真是挖空心思。單說第一名,他們會用:榮登寶座、勇奪冠軍、搞取桂冠、獨占螯頭等等。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