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的詞語都有習慣重音,如果按習慣重音去說,就是這個詞語的正常語義,如果為了傳達某種情感,有意改變習慣重音的位置,別人聽起來就是另一個意思。
請區別下列詞語的意思,帶點的為重音:
“大意與大意”、“對頭與對頭”、“大姑娘與大姑娘”。
顯然,同樣一個詞,由於重音位置不同,其含義也就不同。在講話的過程中,如果靈活運用,就會帶來語義表達的豐富性。
句子重音
同樣一句話,如果重音不同,其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就不同。如:
“我知道他會唱歌”(我知道,不用你說)
“我知道他會唱歌”(我是說他會,不是指別人)
“我知道他會唱歌”(他會,而不是不會)
“我知道他會唱歌”(他會唱歌,別的不一定會)
語意重音,在講話中尤顯重要,如同句子的神經,一音之差往往會導致意思變成另一個樣子,切不可忽視。
情感重音
“別盡想美事了,朋友!”
“真沒想到啊,她怎麼會一走了之呢?”
這兩句話,從語意和邏輯上看,“別”、“朋友”、“真”、“她”,並不是句子的重點詞語,但人們為了情感的表達,說這類話時,卻往往要在這些詞語上加重發音,以格外強調一種特有的語意。這種為了表現某種心理狀態,用相同的句子表達某種特有情感的重音,就叫情感重音。
情感重音同詞的重音、句子的重音其功能是相同的,並不是當眾講話中每句話都使用的;隻是講話者本人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或強調某種心情時才用。
常言道:編筐織簍,重在收口。一般在講話的收尾幾句話上,注重情感重音的運用,會給人以震撼力和感染力。
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不在於你說什麼,而在於你怎麼說!”3.停頓書麵語言有標點符號,口語表達也存在“標點符號”,這就是指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需要說明的是,停頓不單是人們說話時生理上換氣的需要,而且是表達語意、掌握節奏的需要。
有的朋友,當眾講話語速過快,幾乎聽不出句子間的停頓,就像沒有標點符號的書麵語,這就給聽眾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應當走出這個誤區。所謂的“一口氣說完”、“一氣嗬成”,並非確指生理上真的“一口氣”,而是對說話情緒與氣勢連貫的一種形容。
因此,當眾講話時,該停頓時就應適當停頓,除了表現特殊情感需要停的較長外,一般每句話間應是似斷非斷,藕斷絲連,不能停頓過多過長的時間,破壞正常表達中語流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停頓和重音一樣,要和語調、節奏聯係起來,恰如其分地處理,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生硬模仿。
19世紀英國作家卡萊爾說得好:“停頓和語言相配合,能創造出雙重的意境。”有停有連,停連得當,可以使口語表達得語清意明,還能恰當地控製速度和節奏,創造出內容所需的多種情勢,產生動人的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停頓,尤其是較長的停頓,都不是語流傳遞信息的中斷。有時,講話者有意運用較長的停頓,正是其運用無聲語言充分表現內在情感的地方。所以,當眾講話中的停頓是傳情達意的一種技巧,而不僅僅是為了調節氣息,說起來便當。4.語調當眾講話要想感染別人,除了內容有新意,語言組織得好外,語調的變化也起很大的作用。常言道:聲隨情轉,以聲傳情。因此,語調的變化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
有消息報道,意大利有位著名演員,善於表演按照自然數從1數到100的節目。而給觀眾的感覺,聽到的好像不是枯燥無味的自然數字,一會兒是懺悔自己過失的動情訴說;一會兒是喜出望外的真情流露,很能打動聽者。
你聽後,也許會說,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然而,卻是真人真事。其中的奧妙在哪兒呢?主要就在於善於運用講話中語調的變化來傾訴各種情感。
由此可見,語調的變化在口語表達上具有重要且微妙的傳情達意的作用。因此,當你在講述美好事物時,音量要適度加大,語速適當加快,停頓相對縮短;而在講述一件不幸的事件時,表達的是思緒沉鬱之情,這時的音量要適度降低,停頓稍加延長,語速相對放慢,節奏徐緩。總之,根據內容的需要,表述時所使用的語調要有起伏變化。
當眾講話忌諱的是,無論講述什麼樣的內容,表達什麼樣的情感,都用一個語調來講述,讓聽眾聽起來沉悶,感覺乏味,表達不出內容所包含的情感。
因此,在當眾講話中,要根據自己所講述內容的需要,適當掌握語調的變化。使其與自身的性格、自身與聽眾的關係以及所處的場合氣氛等相協調,這樣才能使語調和諧自然。
5.節奏
一提“節奏”,大家都會想起音樂。其實當眾講話也存在一個節奏感的問題。為什麼聽有的人講話給人平淡乏味的感覺?有的人講起來又讓人有生硬緊張之感?這都是沒有注意當眾講話時的節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