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很快在隨後的1920年代,基督教界就遭遇了來自中國社會、特別是由活躍的知識階層主導的、對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產生很大影響的非基運動。非基運動除了訴諸基督教與西方列強的帝國主義之間的明顯關聯之外,宗教與科學的對立也是持論者所訴諸的一個主要理由。雖然從表麵上看,後來的非基運動與早先國會否決定孔教為國教的憲法事件沒有什麼關聯,但試想一下,如果定孔教為國教的議案被通過,就是說,康有為立孔教為國教加信仰自由的政教主張得以實現,那麼,服膺孔教的人士則不會在非基運動興起之時保持沉默,因為他們與那些持科學主義態度的激進人士不同,深知宗教對於現代生活——無論是個人的,還是國家的——的重要意義,不會認為宗教將隨著科學的昌明和曆史的進化而消亡。因此,在一定意義上,遭遇非基運動也是中國基督教界廢孔行動的自食其果,客觀上也阻礙了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這一點尤其值得當下的基督教界深思。
第25章 五、辛亥革命後康有為的孔教思想(4)(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