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立誌為聖賢,則隻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成功。聖賢是道德的最完成者。普通人以為聖賢需要特別的在事功文學方麵的天才,那是錯誤的。孔子和孟子的成為聖賢,和他們的才幹沒有關係。王陽明並不因為他能帶兵而成賢人。
——《哲學的精神》“我的讀書經驗”
——《理想人生》“存誠敬”
——《理想人生》“儒家哲學之精神”
誠與信有密切底關係。我們常說誠信。信與誠都有實的性質,我們說信實,又說誠實。所謂實者,即是沒有虛假,即是無妄。若對於信與誠作分別,說信則注重不欺人,說誠則注重不自欺。不欺都是實,所以信曰信實,誠曰誠實。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別人批評自己,自己不應因為被批評而難過,而憤恨,至多報以批評就可以了,或者“一笑了之”。此等“一笑了之”,就是幽默感。
凡是能使某種事最成功底辦法,都是人人可行底辦法,因為是人人可行底辦法,所以是平常底辦法。照所謂聰明人看起來,這些辦法,都是迂曲拙笨底。他們都好求直捷巧妙底辦法。但是所謂直捷巧妙底辦法,大概多是“行險徼幸”底辦法。其辦法雖似巧而卻不能成事。用不能成事底辦法辦事,必致弄巧反拙。而似乎是拙笨底平常辦法,雖似拙而卻能成事。
——馮友蘭的座右銘
——《理想人生》“境界”
——《理想人生》“論命運”
——《理想人生》“致中和”
——“庸”與“常”
——“自然的不變規律”
道德上之所謂“和”,正如知識上所謂“通”。科學上一個道理,若所能釋之現象愈多,則愈真;社會上政治上一種製度,若所能滿足之欲愈多,則愈好。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引用荀子的說法,認為哲學家們各有所“見”,也各有所“蔽”,他們的“見”和“蔽”是聯係在一起的。他們有“見”,也往往為其“見”所“蔽”。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闡舊邦以輔新命,極高明而道中庸。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三鬆堂自序》“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三鬆堂自序》“20年代”
——《理想人生》“致中和”
因為它是廓然大公底,所以亦無所偏倚,無所偏倚謂之中。因為它無所偏倚,所以遇到事物,當喜即喜、當怒即怒、當哀即哀、當樂即樂。
——《理想人生》“存誠敬”
——《理想人生》“論命運”
——《理想人生》“中和與通”
要站在一切不同之上而有超越之觀感,切不可站在自己的觀點之上而權衡其他的一切。假如一個人沒有超越感,則必以為自己是絕對的,而別人的見解和自己不合之處,便以為是錯誤的。
知道事物變化的常理,人的思想就明智,明智的人就得以避免偏見;沒有偏見,人的思想才能全麵;思想全麵才能胸懷廣闊;胸懷廣闊的人得見真理;得見真理的人將持續不敗,終身也不會跌倒。
人在宇宙間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個人的力量所不能控製的。既然個人不能控製,那就順其自然,而隻做個人所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