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年表(1 / 2)

1907年(十二歲)

《新原人》出版問世。

《新知言》出版問世;西南聯大因抗戰勝利而解散,清華大學遷回北京;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赴美任為期一年的客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將講稿整理成一書,由紐約麥克米倫公司出版。

1902年(七歲)

1945年(五十歲)

1926年(三十一歲)

生於河南省唐河縣祁儀鎮的一個書香之家。家境殷富,極重教育,堪稱“詩禮人家”。

1968年(七十三歲)

1942年(四十七歲)

1928年(三十三歲)

《關於中西文化問題的一點意見》刊於《瞭望》海外版1986年第六、七期合刊,《通論道學》刊於《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3期,《中國古典哲學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刊於《群言》1986年十一期;《三鬆堂全集》第五卷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國老年曆史研究會孔子研究所聘請先生為該所名譽所長,山西省孔子學術研究會聘馮友蘭先生為學術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聘請馮友蘭先生為該會第三屆理事會學術顧問。

離開燕大到清華大學任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並兼任哲學係主任。後來還擔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秘書長和文學院院長。在燕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馮友蘭先生集中精力研究中國哲學史的時期。

1923年(二十八歲)

1915年(二十歲)

1940年(四十五歲)

1904年(九歲)

1948年(五十三歲)

1918年(二十三歲)

1937年(四十二歲)

寫成《紀念新文化運動》、《毛澤東詩詞所表現的境界》、《為蔡仲德教授命字“環中”說》;11月26日20時45分,先生心髒停止跳動,這位現代中國的一代大哲安然地離開了這個紛擾多變的世界。

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開封中州公學。

在杜威等的指導下,以《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又名《天人損益論》)順利通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畢業答辯,獲哲學博士學位。是年秋回國,始任開封中州大學哲學教授,兼任文學院院長,並沿博士論文方向寫成《一種人生觀》。

1924年(二十九歲)

1986年(九十一歲)

1985年(九十歲)

《我的讀書經驗》刊於《書林》1983年第1期,夏威夷會議發言稿《宋明道學通論》刊於《哲學研究》1983年第2期,《論〈美的曆程〉——致李澤厚》刊於《中國哲學》第9輯,《我過去的工作和未來的展望——在哥倫比亞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儀式上的發言》刊於《中國哲學史研究》1983年第3期;寫成《〈三鬆堂學術文集〉自序》、《〈中國哲學史〉新序》;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塞爾維亞文譯本在貝爾格萊德出版。

全國高校院係調整,調至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授,並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組組長,還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

從北大畢業,回到開封,在一所中等專科學校執教。不久,五四運動爆發,馮友蘭積極響應,並同幾位好友創辦一名為《心聲》的刊物。

辭去本兼各職,專任教授。

1981年(八十六歲)

考入北京大學哲學係,開始接受較為係統的哲學訓練。

以優異成績考入上海中國公學的大學預科班,其中有位教師還將一本耶芳斯的《邏輯學綱要》當作英文讀本,從此對形式邏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由此而引起了對哲學的興趣。

離開牛棚,勉強恢複自由。

1919年(二十四歲)

《中國哲學史》下卷出版問世。應邀出席在布拉格召開的“第八次國際哲學會議”,並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哲學在現代中國》的學術報告。會後,又通過申請獲準訪問蘇聯。

1912年(十七歲)

寫成《人生哲學》,作為高中教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