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妙語(2 / 2)

一個人的生理底、生理底要求,是多方麵底。這各方麵底要求,都要於相當程度內得到滿足,然後一個人才能保持一個健全底身體、健全底人格。有許多生理底或心理底疾病,都是由於人的某方麵底生理底或心理底要求,太被壓抑所致。這是我們所都知道底。

誠的一意義是不欺。不欺有兩方麵,一是不欺人,一是不自欺。我們常說:“自欺欺人。”自欺欺人,都是不誠。所謂“不妄語”,即是不欺人;所謂“腳踏實地”,即是不自欺。

人之所以為人者,即人之有人心。

在事業方麵,(成功)並非一人之力所能達成:一、需要有許多人幫忙合作;二、需要與別人競爭。

一個社會之能以成立,全靠其中底分子的互助。各分子要互助,須先能互信。

各種要求的滿足,在恰好處是中,不到恰好處,或超過恰好處,是過或不及。

——《馮友蘭談哲學》“道中庸”

《周易》乾卦的《文言》說:“修辭立其誠。”我們說話、寫文章都要表達自己真實的見解,這叫“立其誠”。

——《理想人生》“人生成功之因素”

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學問、事功、道德,即古人所謂立言、立功、立德。而所以成功的要素亦有三:才、命、力,即天資、命運、努力。學問的成就需要才的成分大,事功的成就需要命運的成分大,道德的成就需要努力的成分大。

司馬遷說過:“好學深思之士,心知其意識。”意是離不開語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語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的。如果僅局限於語言文字,死抓住語言文字不放,那就成為死讀書了。死讀書的人就是書呆子。語言文字是幫助了解書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個意思以後,最好扔了拐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得意忘言”。

——《理想人生》“存誠敬”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史新編》總結”

——《理想人生》“中國哲學與民主政治”

所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就是在他的社會地位裏所應該做的生活。照舊時說法:就是為臣要盡忠,為子要盡孝。照現代的說法:就是每個人要站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他應該做的事。聖人也不過做到了這一點。

——《理想人生》“孟子哲學”

——《理想人生》“境界”

人所實際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實際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實際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無限的大,其間的事物,亦是無量無邊的多。但一個所能實際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覺或了解底一部分底世界。

各人有各人的境界,嚴格地說,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每個人都是一個體,每個人的境界,都是一個個體底境界。沒有兩個個體,是完全相同底,所以亦沒有兩個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底。

——《理想人生》“致中和”

人們每天都需要吃飯喝水,因此,吃飯喝水成為人類的日常活動。它們如此重要,又如此尋常,成為人人不能離開的事物。在人們的日常生活裏,人際關係和道德也同樣是不能須臾離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