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再談風險投資“三步走”戰略(2)(1 / 1)

本刊記者:那麼如何推進中國的二板市場?

成思危:最近我提出一個觀點,就是積極穩妥地推進中國的二板市場,也要分三步走。基本的思路是先不搞創業板,而是在主板上設立科技板塊。因為,第一,這符合人大的立法。199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公司法》修正案,中心思想允許科技型企業上市,上市的條件可以適當放寬。後來風險投資熱了起來,有人認為搞“塊”不過癮,還是應當搞“板”,實際上當時搞“板”的條件不具備,時機不成熟,當時我是這樣認為,現在仍然這樣認為。原因有這樣幾點,第一,在主板搞科技板塊,有幾家合格的就上幾家,而搞“板”要一批企業才行,從中國股市的規模來看,沒有幾百家企業就沒有人氣,沒有人氣,證券市場就發展不起來。中國沒有太多的科技企業,我們有過調查,前幾年70%的準備上創業板的企業,都是1999年聽到要開創業板的風聲後成立的。企業剛成立,就要上市,風險太大。第三,目前主板有過多的投機現象,在監管部門還沒有完全形成適當的監管理念和有效的監管辦法的情況下,如果開設二板市場,門檻低,風險大,監管難度就更大。現在,幾年過去了,結果是“塊”也沒有,“板”更沒有。回過頭來看,當時要是創立科技板塊,現在搞“板”也比較成熟了。

中國要搞二板市場不能一蹴而就。我認為在中國股市低迷的情況下,有必要分三步走,我把它稱作風險投資“大三步走”戰略裏的小三步。第一步,將一些符合條件的小盤科技企業,組成科技板塊到主板上市,比如說到深交所上市,有10家企業就上10家企業,有20家企業就上20家企業,每家企業的盤子不大,5000萬元左右,這樣對股市不會有太大的衝擊。重要的是不能降低條件,可以保證不會有太大的風險。第二步,研究如何降低條件。所謂降低門檻,無非兩個,一個是注冊資金,現在要求是5000萬,但是科技型企業可能開始沒有那麼多注冊資金,可以考慮降低一些;另一個就是業績,一般科技型企業創業時間比較短,很難達到有三年盈利的業績,可以考慮適當降低標準。建立科技板塊,頭兩步沒有任何法律障礙,隻要下決心就能做。第三步,等到這個“塊”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上百家企業,有了一定的規模,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就可以建立“板”,當然,這個“板”的建立要經過一定的法律程序。我認為再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這三步走完之後,風險投資三步走的戰略也就實現了。

本刊記者:您認為發展中國的風險投資目前最應當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成思危:這裏有必要強調一下風險投資的基本特性,風險投資有五個基本特性、第一,高風險特性。如果投的都是保險的項目,就不叫風險投資了,正是因為風險投資風險很高,一般的投資者不願意做,就必須采取特殊的投資方式,才有了風險投資這樣的投資方式。第二,組合投資特性。正是因為風險投資的高風險特性,就必須是組合投資,投資10個項目,其中有三個項目成功了,可以把其他7個項目的損失給抵償了,甚至還可以贏得利潤。第三,長期投資特性。風險投資從投入到產出,一般要3~7年,不可能當年投資當年就有回報。第四,權益投資特性。風險投資追求的不是短期的回報,而是長期的價值增值,因為風險投資不是辦企業,而是要將企業培養成熟,然後把企業賣出去。第五,專業投資特性。風險投資家要利用專業知識幫助企業成長,還要適度參與管理。基於對風險投資的這些特性看來,我認為當前主要的問題就是急功近利,我做了一個比喻,風險投資是把雞蛋孵成小雞,把小雞養大後賣出去,但是很多人不願意做這個工作,認為耗得時間太長,所以幹脆低價收購一隻小雞,然後喂激素或注水,使小雞盡快成長,然後賣出去。這種做法人為的風險太大。據我看,現在不少風險投資公司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假設一下,如果這個時候開了二板市場,就是給這些公司以撈錢的機會。正確的做法是做孵化器,真正地孵小雞和養育小雞,孵化那些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孵化出一個產業。

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調動民間資金來發展風險投資。目前風險投資公司主要是靠有政府背景的企業來運作的。在風險投資剛剛起步的階段,靠政府是必要的,但是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沒有民間資本的參與,勢必不利於風險投資的成長。現在銀行有10萬億元存款,如果能調動其中的1%投入風險投資就是很可觀的。當然,啟動民間資金的關鍵是要做出風險投資的業績來,讓人們願意投資。如果像眼下的股市一樣,總是不景氣,投資者就沒有信心,所以要紮紮實實地做出一些成功的案例,讓人們有投資的信心。

附注:本文是作者接受《國際融資》雜誌記者井華采訪時的講話,發表於《國際融資》2003年第5期。

附錄1998年全國政協“一號提案”

所謂風險投資,是把資金投向蘊藏著失敗危險的高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領域,旨在促使新技術成果盡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投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