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時妥協,平息反抗。剃發問題是清朝統治者執行的民族壓迫政策之一,早在努爾哈赤時,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凡是投降滿洲的,都要以剃發作為標誌。清兵入京後,多爾袞仍以剃發與否,“以別順逆”。但他很快發現,“剃頭之舉,民皆憤怒”。於是,在進京的當月,多爾袞就改變前令,在剃發問題上暫時讓步,使清朝在攻下江南重頒剃發令以前,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同北方漢族人民的矛盾。另外,多爾袞對當時北方農民軍和各地人民的反抗,采取大力招撫的政策,下令各地方官,按能否招撫農民軍將士,定各官之功勞。對投降的農民軍將士,則委以不同的官職。多爾袞這個重要政策,對於瓦解農民軍的反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河北、山東、山西等地,很快被招撫平定,使剛剛入關的清政權有了一個能夠保護自己、進攻敵人的戰略基地。
多爾袞有遠大的政治眼光,他懂得維護滿洲貴族的尊嚴和特權,但並不完全等於依靠他們治理國家事務。所以,多爾袞在從根本上維護滿洲貴族特權的同時,不斷限製諸王、貝勒個人的勢力,尤其是削弱、打擊自己的政敵,使他們無法利用特權幹涉國家重大決策和事務。入關之前,多爾袞就取消了諸王、貝勒在皇太極時代兼管部院事務的職權。入關後的一個長時間內,多爾袞接連派多鐸、阿濟格、豪格、濟爾哈朗等親王率領大批滿洲貴族,輪流到各地出征,使他們遠離了統治中心,無法幹涉國政。在南明基本被消滅後,當這些王公貝勒陸續回京時,多爾袞為了防止他們恃功爭權,又用種種借口來打擊他們的勢力。最後,多爾袞由“叔父攝政王”被尊封為“皇父攝政王”。
可惜,驍勇善戰的多爾袞並不長壽。在順治七年十一月(公元1650年),多爾袞因出塞外打獵而突然發病,於十二月初九日(公元1650年12年31日)病死在喀喇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灤平,年僅39歲。當多爾袞的靈柩運回北京後,順治親率諸王大臣出城恭迎並頒布哀悼詔書,命令以皇帝的規格來安葬他。第二年,順治又追封多爾袞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升祔太廟。
有關於多爾袞的其他傳說,如太後下嫁、死後被報複等等,與本章內容無關,不多說。這些也無損於多爾袞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的光輝形象。
沒有多爾袞,就沒有大清兩百多年的天下。
功高震主的浪子——非議年羹堯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忘;功蓋天下者不賞,聲名震主者身敗,這是古往今來政治場上的一條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很多人了解這個原則,秦國的王翦,大軍伐楚之際不忘求田問舍以安主上之心;漢留侯張良,功成之日激流勇退以避殺身之禍;清名臣曾國藩,削平內亂之日主動裁撤兵甲以成身後美名。他們都是真正的高人。曆史上,也不乏不懂或不理會這些原則的人,越之文種,漢之韓信等,一片愚忠卻不得死所。
如果有幸,不懂事的臣子遇到了講人情的君主,如宋太祖,給你來個杯酒釋兵權,那是你的大幸,但古往今來,這樣的君主並不多見,絕大多數是直接砍掉不懂事臣子的腦袋。
年羹堯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為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於一身。他一生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大軍剿滅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了赫赫戰功。
年羹堯小的時候,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氣質。年家是富貴之家,所以年羹堯的父親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請過很多的教書先生來輔導年羹堯。可是這些教書先生一個個都被年羹堯趕走了,因為他覺得那些先生所教的東西過於枯燥,沒有趣味,而且學了之後對自己毫無幫助。在尚是孩童的年羹堯心中,讀書識字遠不如習武打仗有意思,可是那些教書先生又哪裏懂得什麼兵法戰略?年羹堯的父親為此十分發愁,怕兒子不讀書就此荒廢了一生,於是到處尋訪有名的私塾教師來教年羹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