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地位:人生的絆腳石(1)(2 / 3)

此時吳三桂所麵臨的形勢,與當年的郭子儀何其相似,後人論起,皆認為當時是三方博弈,其實不然。直到此時,甚至直到日後的多爾袞在北京仍然不敢相信可能吞滅南明,北京的失守隻是明順兩方爭奪中國統治權的內鬥而已,而清人的要求,隻是明朝承認他們的獨立地位。

吳三桂所麵對的形勢,比之郭子儀又有很大的不同。從政治上來說,郭子儀的背後,是一個強大的仍然在正常運轉的中央政府,而吳三桂的背後,是一個當時還沒有建立的四分五裂的南明小朝廷;從軍事上來說,吳三桂的部隊是一支孤軍,而郭子儀不是。

一支孤軍,意味著要糧沒糧,要地沒地,兵死了一個就少一個,他必須作出選擇:是和李自成拚死一戰,還是投降?投降清軍這種選擇,對於任何一個讀過書,懂得禮義廉恥的人來說都是完全不會考慮的。

吳三桂選擇了投降。《流寇誌》裏麵作了如下的記載:“有客平西(平西,指平西王吳三桂)幕者雲,世傳吳襄作書招平西,平西告絕於父,起兵勤王,非也。都城既陷,三桂屯山海,自成遣使招三桂。三桂秘之,大集將士。告之曰:‘都城失守,先帝賓天,三桂受國恩,宜以死報國,然非藉將士力,不能以破敵,今將若之何?’將士皆默然。三問不敢應。三桂曰:‘闖王勢大,唐通、薑瓖皆降,我孤軍不能自立。今闖王使至,其斬之乎,抑迎之乎?’諸將同聲應曰:‘今日死生唯將軍命。’三桂乃報使於自成,卷甲入朝。”

可以歸順大順政權,也決不可以投降滿洲人的所謂的“大清王朝”!因為,在吳三桂的心中,滿洲人應該是“夷蠻戎狄”,是低等民族!他們絕對不應該統一中國!換句話說,中國,絕對不應該由他們來統一!李自成,好歹也是漢人——這是吳三桂的想法。

公元1644年4月29日(陰曆三月二十三日),吳三桂正式決定歸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並且親自率部進京朝見新的主子。公元1644年5月3日(陰曆三月二十七日),吳三桂的軍隊抵達永平(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站。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卻突然之間又背叛了李自成!不久之後,又正式聯合了大清朝!這一切,究竟是為什麼呢?

吳三桂長期守衛邊關,和大順政權沒有什麼接觸,他既然要決定投降大順政權,就肯定要派人進北京了解情況。了解的結果居然是大批官員被拷掠追贓,連自己的父親也被拷打得快要死了,這證明投靠大順政權根本不可能保全自己的個人利益,前往北京城無疑是自投羅網。吳三桂和許多部下在關外都是有很多財產的大地主,現在他們的主帥吳三桂連自己的父親的性命和家產都保不住,就更談不上保護他們在關外的土地財產了,所以吳三桂振臂一呼,群起響應!

因此,我們說,促成吳三桂降而複叛大順政權的原因很複雜。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大順政權的革命措施損害了吳三桂等地主階級的利益。

公元1644年5月3日,吳三桂在永平(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站決定,迅速殺回山海關!5月9日(陰曆四月四日),他的軍隊就從大順軍隊的手中奪回了山海關。大順政權的軍隊被殺得僅剩八騎逃回北京。

而這個時候吳三桂的兵力已達5萬人之多,號稱15萬。他在演武場閱兵誓師,將李自成的使節李甲斬首,陳乙割兩耳後放回。同時,他還親自給父親吳襄寫了回信,表明與李自成徹底決裂。在給他父親的信中,他說道:“父既不能為忠臣,兒亦安能為孝子乎?兒與父訣,請自今日。”

吳三桂的這封信,明著是針對父親,實則也是針對大順政權而寫的。他直斥父親苟且偷生而投降,對他訓以非義,斷然表示拒絕,並宣布自寫信之日即與父親斷絕關係,即使李自成將父親置於油鍋之中或菜板之上,他也毫不動心。這封信不僅是與父訣別,而且也是同農民軍的徹底決裂。當然,這封信也有變相保護自己父親的意思。

與此同時,吳三桂還下令收攏關外各地漢民迅速轉移到山海關內各州縣駐紮,準備抵抗大順軍隊。這個時候的李自成,下一步將會有什麼樣的舉動呢?

5月18日,李自成率馬、步兵各10萬,帶領劉宗敏、李過等一班大將,親領精兵7000出正陽門,向山海關進發。他將崇禎帝的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帶在軍中,盼望吳三桂還感懷故主之情;他將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押在軍中,希望吳三桂還顧及父子之情。

山海關距北京僅350千米,農民軍卻走了九天。李自成一邊親率大軍來征討,一邊卻仍對吳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吳三桂不戰而降,他在行軍路上幾次寫信向吳三桂勸降。吳三桂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六個將領前往大順軍詐降。李自成雖對六將心存戒備,但仍對吳三桂抱有僥幸心理。5月26日,李自成率領大軍抵達山海關。吳三桂知道自己打不過李自成,他會作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吳三桂決定,向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借兵!吳三桂命書吏起草了一封給清朝攝政王多爾袞請兵的信,他在信中說道:“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協、西協,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唯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