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立場才是“硬道理”(3)(3 / 3)

傳位於小兒子再也無望,萬曆和鄭貴妃的愛情終於不能戰勝政治的力量。從此,他更加心灰意冷,無論大臣們多麼沉痛地指出形勢多麼危急,甚至直截了當地說“天下將有陸沉之憂”!他居然仍然無動於衷!這不僅僅是黃仁宇所說的“消極怠工”了,這應該是有一種報複快意的變態心理了。萬曆帝也許是故意要如此的。

文官政府正常地運轉,成就了萬曆帝;萬曆帝自身的過於懶怠,又最終毀滅了他的名聲,這就是曆史的公正。

大奸似忠——非議魏忠賢

太監,從法律地位和製度設計上來說,是奴才,屬於人下之人。但是,太監又是一種特殊的奴才,因為他們是皇帝的奴才,所謂“宰相家人七品官”,皇帝的奴才,自然要被人高看一眼。

封建社會的皇權,是至高無上的,但做皇帝的,卻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也可能受人擺布控製,比如皇太後,就是最有機會控製皇帝的人。皇太後畢竟是皇帝的媽,在多數情況下,對國家的負麵影響非常有限,而另一種容易控製皇帝的人——太監,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一旦大權在握,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將非常可怕。秦朝的趙高,直接毀滅了強大的秦帝國;明朝的王振,造成了皇帝的被抓,這都是明白的例子、慘痛的教訓。

教訓並不總是能被人們記取的。明天啟年間,當魏忠賢登上政治舞台時,明帝國也逐漸走向了它的末日。

魏忠賢的一生似乎充滿了矛盾與意外。作為一個宦官,他實在太特殊:一般的宦官都是在幼年時由家人做主淨身,而他是在已經娶妻生女的22歲,自閹入宮。他出身於貧寒之家,進宮前他甚至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因排行第四,所以人們稱他魏四。由於貧窮,魏忠賢沒上過一天學,大字不識一個。

魏忠賢的自閹入宮,在後人看來是個十分荒謬的事情。一次賭博輸光之後,他躲進街上的酒館裏,被別人找出來,當街一頓痛打,差點兒丟了性命。在不斷的逼債聲中,魏四情急之下說出了:“我進宮當太監還你還不行嗎!”當時在場的人隻不過把這當成慌不擇言,誰也沒想到魏四過後真的自閹了。

這句情急之下的話無疑反映了魏忠賢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支撐這一時衝動的,是他對自己生存境況、前途命運或多或少的思考。由於家底太薄,靠自己的辛苦發家致富對他來說隻能是癡心妄想,何況他知道自己根本吃不了那個辛苦,而出外闖蕩在戶籍管理異常嚴格的大明社會也基本沒有可能。他整日酗酒、賭博何嚐不能解釋為對生活的絕望和怨憤呢?在這種情況下,扔進這個深潭中的任何一根稻草在他眼裏都有可能變成一條船。

然而,這個決心不是說下就能下的。對一個正常人來說,這個選擇之艱難不言而喻。可是,不當太監,難道一輩子就這樣窮困潦倒、在別人的白眼中混下去嗎?這樣活著,簡直就是受罪。

具有賭徒性格的魏四,用了比別人短得多的時間就作出了這個讓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決定。經過重重的困難,他終於找到了門路,用家裏把女兒賣給人家當童養媳的錢,趕上了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最後一次挑選。在所有待選的人裏,他成了唯一一個入選者。進了宮,魏四被安了個新名字,叫“李進忠”。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早起時倒前宮的馬桶,其餘時間則無所事事。

從哪個角度也看不出這個人日後會成為左右大明帝國的風雲人物。在宮中飛黃騰達需要有三個條件,一是識文斷字,二是富於心機,三是有強烈的野心。而這三條魏忠賢無一具備。魏忠賢沒上過一天學,進宮多年,依然大字不識一個。說到心機,人們對他的評價是“憨”。他待人熱情,真誠,合群,敢做敢當,經常被那些奸猾的太監耍弄,得了一個“傻子”的外號。至於野心,和他更是絕緣。他進宮的目的,不過是為了豐衣足食,最多是連帶著一家人衣食不愁而已。

然而,曆史就是如此偶然。這個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為命運賭博而進入了深宮的十幾年後,鑽營到了一個夥食管理員的位置,而這個位置,陰差陽錯,是在東宮太子身邊。又恰巧,他伺候的這位相貌平常的王才人,後來居然為太子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長子。

即使如此,李進忠的前途仍然看不到什麼光明。因為這個太子在當時看起來地位相當不穩。萬曆皇帝一直不喜歡這位太子,總想以自己喜歡的第三子取而代之。由於皇帝的厭惡,太子在宮中沒什麼地位,連皇帝身邊的太監都可以隨便欺負他。太子尚且如此,太子的兒子又隔了一層,前途更加難卜,況且宮中的龍子龍孫夭折率極高,誰也不能保證自己伺候的小孩子將來能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