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初三,22歲的明英宗由漠北返回了北京城。迎接他的是一個“太上皇”的虛名。明景帝權位已固,將哥哥看成是自己的重大隱患,雖然在於謙的強烈主張下接回了英宗,卻堅決拒絕了禮部建議所有人(包括景帝本人)在英宗返京典禮上向英宗行君臣之禮的要求,並且在第一時間就把英宗幽禁左冷清的南宮。從這天起,英宗在南宮中過起了心驚膽戰的“太上皇”生活。
公正地說,景帝在做監國時並沒有取代哥哥的想法,他在被推舉為帝後無論才幹還是勤政納諫,也都比英宗要強得多,在他的手上,明朝保持了向上的發展勢頭。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景帝的心思迅速發生根本變化。為了鞏固權位,也為了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子孫,他對哥哥再沒有骨肉之情,雖然不至於暗下殺手,提防、忌憚之心卻是越來越重了。他不但想方設法要把侄兒從太子位子上趕下去,而且不允許英宗走出南宮一步。景帝如此態度,勢利眼的太監、宮人就更變本加厲了。被幽禁的英宗不但沒有得到與“太上皇”頭銜相符的生活待遇、政治地位,到後來就連日常衣食都變得難以維持了。英宗皇後錢氏不得不做一些針線活兒,托人帶到宮外去賣掉,以彌補開支用度的不足,有時還要靠娘家貼補一些。
朱祁鈺還派人將南宮成片的樹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緣樹木越過高牆與英宗聯係。南宮的大門也被上了鎖,鎖裏還灌上了鉛,這樣,即便有鑰匙也無法開門。英宗日常的飲食衣物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的。為防止南宮與外麵聯絡,紙筆極少供應。
盡管如此,朱祁鈺還是不放心,生怕朝中大臣與英宗暗中接觸,便開始倚重錦衣衛官校。正統末年,宦官王振亂政。王振黨羽馬順既誅,廷臣極言官校緝事之弊,朱祁鈺曾采納此建議,並切責官校首領,命其將所緝人犯悉數送交法司查辦,錦衣衛官校氣焰稍稍收斂。但現在情況又有所不同,景帝欲暗察外事,乃命錦衣衛指揮同知畢旺專司偵緝。從此,錦衣衛官校又漸用事。這一切,都是針對親兄長所采取的防範措施。
英宗一開始還不知道這些事。有一天出宮曬太陽,突然發現南宮的樹木都沒有了,變得光禿禿的,一問之下,才知道是景帝派人伐掉了。英宗大為驚懼,當即坐倒在地。此時,南宮滿園的花草都含著悲意,射在高牆上的斜陽慘紅如血。這個名義上的太上皇,終於明白他已經完全喪失了自由和尊嚴,甚至連生命也時刻處在危險當中。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朱祁鎮在南宮所經曆的,給他帶來了怎樣的思想變化?可以想象的是,他不再是當年的頑童皇帝,而成為了一個足夠老練的政治家,同時,由於親弟弟對他的刻薄寡恩,令他在內心深處,對於天理人情,想必是更加的渴望。他在漠北和南宮的歲月,那些缺衣少食的經曆,讓他更加懂得民間的疾苦,後來他的廟號為“英”,不是偶然的。
七年難熬的歲月終於過去了,朱祁鎮終於等來了他生命中的又一次轉折——奪門之變。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景泰帝朱祁鈺突然身染重病,臥床不起,而這時太子已經早逝,皇位繼承權發生了問題。武清侯石亨、禦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等野心家勾結了起來,在正月十六日淩晨發動政變。石亨帶領親軍1000餘人,借加強防衛之名,混入皇城(紫禁城外,地安門、安天門以裏的城區),推倒南宮的宮牆,擁著英宗登上禦輦到東華門外。守門禁軍見是太上皇,不敢阻攔,石亨揮軍直入東華門,扶英宗入奉先殿。這時天已微明,群臣進宮早朝,見英宗已端坐在寶座上,均大吃一驚。英宗安撫群臣說:“景帝病重,大家迎我複位,你們各司其事,各安其位吧。”
就這樣,朱祁鎮幸運地奪回了本來就屬於他的皇位。
現在的朱祁鎮已經相當的成熟老練,南宮的歲月,也更加讓他感到皇位的可貴,他要盡一切努力,來保住他的皇位,他不想再過南宮的日子。
朱祁鎮不再犯朱祁鈺犯過的錯誤,即然當婊子,就不立牌坊。一個月後,一根繩子要了親弟弟的命,消除了對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脅。
石亨、徐裎等誣陷於謙陰謀另立皇帝,一再動用酷刑,想屈打成招。但是,於謙寧死不屈。最後,這些奸臣無計可施,以“雖無行動,但在心裏有那個念頭”為依據,以謀逆罪判於謙死刑。在行刑前,英宗因於謙有功,怕殺了他對自己的名聲不利,有點兒猶豫不決。徐有貞慫恿道:“不殺於謙,陛下複辟就無名。”英宗於是下定決心,下旨斬於謙於市。有人認為通過這件事情說明英宗是昏君,實則不然,當時的他,最重要的是保住皇位,於謙的存在,對他的皇位始終是個威脅,哪怕僅僅隻是精神上的。
朱祁鎮在南宮的歲月,不僅僅使他變得老練,更重要的是他變得比以前更加善良。
明朝自朱元璋以來,每個皇帝和親王去世,都要用大量妃妾殉葬,非常殘忍,這個陋俗執行了好幾代。到了英宗時,他明確下令廢止殉葬,這不能不說是他的一大德政。朱祁鎮所做的另一件善良的事,就是釋放建庶人。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公元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後,建文帝及其長子朱文奎不知所終,次子朱文圭則被成祖幽禁起來,稱為“建庶人”。到英宗天順年間,建庶人已經在長期的幽禁歲月中從兩歲幼童長為50多歲的老翁了。大概由於也曾經曆過長期被囚的生活,英宗突然有一天想起了這位遠房叔叔,動了惻隱之心。他跟李賢說不忍心再囚禁建庶人,李賢對此大加讚賞。於是,英宗不顧左右近侍的反對,派人給建庶人修建了房屋,任其自由出入,並供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