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的朱祁鎮,說得好聽些是年輕氣盛,說得不好聽點兒就是年少無知,完全不知兵凶戰危,更關鍵的是,他根本就不懂得軍事,僅憑王振的幾句話,就決定禦駕親征,即使朝中重臣跪伏在宮門外懇請留駕,也決不回頭。
公元1436年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餘萬大軍從北京出發,由於組織不當,一切軍政事務皆由王振專斷,隨征的文武大臣卻不讓參與軍政事務,軍內自相驚亂。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也先為誘明軍深入,主動北撤。王振看到瓦剌軍北撤,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則驚慌撤退。王振本欲使英宗於退兵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顯示威風,後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故行軍路線屢變。至宣府,瓦剌大隊追兵追襲而來,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13日,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土木堡地高無水,將士饑渴疲勞,倉促應戰。瓦剌軍四麵圍攻,騎兵蹂陣而入,揮長刀砍殺明軍,“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於是明軍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鎮與親兵乘車突圍,不得出,被俘。
我每次讀到這一段曆史,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想起了曆史上的另一件荒唐事。周幽王為了博美人一笑,不惜拿國家的防禦係統做玩具,這一次,英宗更加過分,周幽王玩烽火,會不會造成惡果他事先其實是無法預料的,而英宗和王振直接帶著大隊人馬繞遠路,就為了讓王振耍耍威風。這次拿國家軍隊開玩笑的後果,是英宗就此成為了瓦剌人的俘虜。
事情發展到此時,英宗的命運,已經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曆史上另一個出名的被外族人抓去的皇帝宋欽宗趙桓,最後於雙方戰戰和和之間,在北方待了30多年再也沒能回到中原,最後慘死於金人的屠刀下。等待著明英宗朱祁鎮的,會是類似的命運嗎?
先說說英宗被俘以後在蒙古的生活情況。
在漢文史籍上描寫的是明英宗被瓦剌待為上賓,也先對這個朱皇帝恭恭敬敬如同臣下。問題是,這種前倨後恭的態度真讓人懷疑當初兩家為何要殺得你死我活。如果世界上隻有漢文史書的話,我們雖然有懷疑,卻也隻好相信書上的白紙黑字。隻可惜,世界上竟然還有蒙文史書。我們對明英宗被俘後的生活遂有了一個全麵的了解。
《蒙古源流》、《蒙古黃金史綱》和《蒙古世係譜》等蒙古史籍記載:
也先發現明英宗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後就剃掉他的頭發當做奴隸。給他起了個名字叫做“察罕秀薩”,又叫“穆乎兒”,意思是禿頭小廝。還給他配了一房妻室,叫做摩倫,後來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和其後裔一直留在蒙古。翻譯這幾本書的人說,直到清朝時這些後裔還是蒙古旗人。
至於漢文史籍中說也先對英宗“執臣下禮”,恐怕要麼是小朱複位後自己吹牛,要麼是史官替他吹牛。和徽欽二帝不一樣,英宗的帝統是傳下去了。就算他自己不說什麼,他的後代也會給祖宗塗脂抹粉的。所以讀曆史不能隻看單方麵的材料。
也先在政治上並不是白癡,不過覺得這個朱祁鎮是個雞肋,殺了他於事無補,放了他又不甘心;自己的力量沒有強大到一舉消滅明朝的地步,明朝另立皇帝後這個朱祁鎮留在身邊已經起不到要挾明朝的作用。所以,也先就打算把他放回去,實際上是想給明朝製造一點兒麻煩。
當一個人被作為人質相要挾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告訴綁匪,這個人質對我們不重要。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救回這個人質,以及避免下一次的人質危機。現代社會對付綁匪的辦法相當寬容,而古人在對待綁架案的問題上,比今人要睿智得多。遠在戰國時期,楚懷王中計被俘,楚人立即立太子為王;明帝國碰到了同樣的問題,一樣選擇了另立新君,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爬上了皇帝的寶座。
僅僅產生一個皇帝並不足以保衛明朝,於是以於謙為代表的一批忠義大臣處變不驚,迅速而果斷地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徹底粉碎了也先的陰謀,穩定了大局。於謙此刻挺身而出,成為抵抗派的領軍人物。他果斷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第一,禁南遷之議。麵對也先軍隊直逼北京的嚴峻形勢,是戰是守,大臣們的意見存在很大的分歧。侍講徐珵長於星象之術,托言星象有變,朝廷應當南遷。對此,於謙有著比較清醒的認識,堅決反對南遷。他厲聲說:“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朱祁鈺支持於謙的看法。由此,南遷之議才被廢棄,守衛北京之策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