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立場才是“硬道理”(1)(2 / 3)

“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韃靼西。元亡,其強臣猛可帖木兒據之。死,眾分為三。”(《明史列傳》)明廷對蒙古各部采取“恩威並施”、羈縻和防禦並用的政策。在兀良哈部設三衛,封其大小首領以各種官職。瓦剌部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大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東王。到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韃靼部被朱棣擊敗後,阿魯台表示歸附,明封其為和寧王。

但在永樂年間,韃靼和瓦剌雖名義臣服,卻經常騷擾明廷北部邊境,韃靼還策動兀良哈在遼東侵擾。所以,明成祖朱棣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公元1410—1424年)曾動用50萬大軍,先後五次親自率兵出塞,重創韃靼、瓦剌二部,尤其重創了阿魯台的韃靼勢力,並在第五次出征的回軍途中死去。隨後阿魯台又被瓦剌部擊敗,部眾離散。由此瓦剌部並吞各部,勢力越來越強大,奉元朝宗室脫脫不花為可汗,英宗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瓦剌太師順寧王脫歡死去,他的兒子也先繼承太師之位,統一了長城以北,虎視明廷。朱棣於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遷都北京後,為加強邊防,在北部和西北部先後設置遼東、宣府、大同、延綏(榆林)、寧夏、甘肅、薊州、太原、固原九處邊防重鎮,布置重兵戍守,同時還在沿邊修繕了長城。因此,在宣德年間和正統前期共20多年間,總體而言北部邊防還算相對平靜,這種局麵持續到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

正統十四年春二月,瓦剌也先派出使者2000多人進貢馬匹,卻冒稱3000人。王振一直就暗中和瓦剌做馬匹買賣,關係本來不錯。這回遇到對方有欺詐行為,便順勢殺價,下令減其馬價,並派使臣把這一決定通報瓦剌,於是雙方失和。其實,也先名為進貢,實為偵察,經常賄賂翻譯,探聽明廷的虛實。也先還曾提出過與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翻譯人員私下擅自答應,而朝廷卻不知道這回事,在回答瓦剌的詔書中沒有允許通婚的意思。對此,也先覺得受到了輕視,於是嫌隙加深。

當時,明朝雖使瓦剌稱臣,但默許瓦剌奉元室後人為可汗,對雙方而言,臣服和默許都僅僅是一種妥協,彼此都將對方視為潛在的對手和威脅。但王振自高自大,氣焰囂張,未把瓦剌放在眼中。駐守山西的官員、將領也多為王振的私交,與瓦剌時常發生衝突。反倒是也先韜光養晦,不動聲色地積蓄實力。這一對比,戰略高下已然分明。正統十四年入夏以來,朝野即開始流傳也先正集結兵馬,準備進犯。朝廷已派出要員赴大同、宣府整頓軍備,朝臣中也有人暗地南遣家眷,以備不虞,戰事已然一觸即發。而此時隻有王振不動聲色,並沒有把塞外的遊牧者的軍事準備視做威脅。這可能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自負,呼風喚雨的權力帶來了狂妄心態的膨脹,以為區區瓦剌根本不配對抗天朝;二是蓄意,王振是儒士出身,入宮前做過九年碌碌無為的小官,作為書生本色,尚懷有建功立業的夢想,想建立驚天動地的偉績。而蕩平漠北,大展天威是一個最理想的功業,《明史》載其此前就“構釁瓦剌,振遂敗”。主動出兵受朝臣製約,自己沒法參與,皇帝也未必情願,對方來攻就求之不得了。在權力欲滿足之後,王振還想再享受一下軍事成就感帶來的高潮。

就這樣,到秋七月,準備充分的也先先發製人,率先動手,聯合兀良哈等部從遼東、甘肅等三路進犯作為牽製,自己則親率大軍兵發大同,戰爭正式爆發了。也先蓄力已久,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大同官兵連連失利,所有塞外城堡,蒙古大軍一到,便全部陷落。邊境警報日日不斷傳到朝中。朝廷派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領各率兵1萬人前往抵禦。井源等人率兵剛一出行,王振就勸皇帝禦駕親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