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盛世主角的破綻(3)(3 / 3)

唐玄宗時期,有一個十分工於心計而且行政能力超強的宰相李林甫。他掌權以後,不但排擠朝廷的文官,還猜忌邊境的節度使。擔任朔方等四個鎮的節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戰功。他手下的將領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驍勇善戰的名將。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勞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調回京城當宰相,就派人向唐玄宗誣告王忠嗣想擁戴太子謀反,害得王忠嗣險些丟掉了性命。後來還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麵前苦苦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為降職處分。王忠嗣受不了這個冤枉,一氣之下就病死了。

當時,邊境將領中有一些胡人。李林甫認為胡人文化低,不會被調到朝廷當宰相,也就不能和他爭奪權力,就在唐玄宗麵前竭力主張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戰,而且跟朝官沒聯係,靠得住。

中央政權最怕的就是有兵權的將領造反,唐朝不斷地對外擴張,使得邊將的權力更大,問題也更嚴重,唐玄宗就聽信了李林甫的話,提拔了一些胡人當節度使。在這些胡族的節度使中,唐玄宗特別看重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唐玄宗的幹兒子,就這樣登場了。

安祿山是個胡人,家族是中亞地區的粟特人。他懂得很多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語言,最初做過翻譯工作,後來在平盧軍裏當過將官,因為不遵守軍令,打了敗仗。邊境守將把他解送到長安,請朝廷處分。當時的宰相張九齡為了嚴肅軍紀,把安祿山判了死刑。而唐玄宗聽說安祿山挺能幹,便下令把安祿山釋放了。

張九齡跟唐玄宗說:“安祿山違反軍令,損兵折將,按軍法不能不殺。而且據我觀察,安祿山不是個善良人,不殺恐怕後患無窮。”唐玄宗不聽張九齡勸諫,還是赦免了安祿山。唐玄宗赦免安祿山的理由也十分牽強——他覺得安祿山能幹。實際上,皇帝要殺掉一個人,或者赦免一個人,隻要一個隨隨便便的理由就已經足夠了,或者其實是不需要理由的,因為整個國家的法律都是為他服務的,他給一個理由出來,已經很給大臣麵子了。

後來,張九齡因為屢次頂撞唐玄宗,又和另一位宰相李林甫政見不和而被撤了職。安祿山卻靠他奉承拍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當上了平盧節度使。

當時的宰相李林甫雖然在政治上比較有能力,但是對權力卻有著十分強烈的占有欲,他害怕儒學和文學出身的大臣出將入相,會動搖自己的權位。而少數民族將領目不識丁,雖然在邊疆戰事上功勞很大,但卻因為文化水平問題而難以成為宰相,為了專寵固位,他奏稱儒臣怯弱,不勝武力,而番將雄武,多立戰功,請求任用番將為邊帥。

當時,唐玄宗勵精圖治,正有吞並四夷的大誌向,李林甫的奏請正合他的心意。這個建議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安祿山。

安祿山當了節度使以後,就盡量搜羅奇禽異獸、珍珠寶貝,經常送到宮廷討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歡邊境將領報戰功,就采取陰謀手段,誘騙平盧附近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將士參加宴會。在酒席上,用藥酒灌醉他們,把將士殺了,又把他們的首領割了頭,獻給朝廷報功。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安祿山欲以邊功邀寵,屢次侵犯北方的奚與契丹。以前,唐分別把公主嫁給奚與契丹,雙方關係友好和睦,自安祿山侵犯邊境後,奚與契丹遂各殺公主叛唐。安祿山進擊契丹回軍後上奏,稱夢見先朝名將李靖“向臣求食,乃於北郡建祠堂,靈芝又生於祠堂之梁”,以此取悅玄宗。

天寶二年(公元743年)正月,安祿山入朝,玄宗倍加寵待,讓他隨時隨地都可以覲見。為了討玄宗的歡心,安祿山謊稱前一年七月營州境內出現了害蟲,蠶食禾苗,他焚香祝天說:“我如果是心術不正,侍奉皇上不夠忠心,就願意讓這些害蟲吃掉我的心;如果我沒有辜負神祇的保佑,願意讓害蟲散去。”忽然來了一大群紅頭黑鳥,霎時把蟲吃得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