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盛世主角的破綻(3)(2 / 3)

武則天從此積極籌劃取代唐朝,自己做皇帝。她起用武氏家族,任命自己的內侄武承嗣、親信劉之為宰相,給諸武人物以大權,組建了新的最高統治核心,而睿宗居於別殿,完全聽命於武則天。武則天還派人逼迫李賢自殺,以防止他出來與自己對抗。

公元684年9月,高宗下葬後,武則天宣布改元光宅,改東都為神都,旗幟由黃色改為金色,官名和政府機構的名稱也一律更改。接著,由武承嗣出麵,請太後追尊其祖先為王,立武氏七廟。至此,完全擺出了一副改朝換代的架勢。

武則天改朝換代的舉措,最初遇到了一批失意官僚的反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九月,一批被貶的官吏以徐敬業(即徐茂公之孫)為首,在揚州集合,以匡複廬陵王為號召,發動叛亂。徐敬業來勢凶猛,還在由駱賓王起草的《討武曌檄》中,對武則天進行了尖刻的謾罵和攻擊。但是,叛亂很快被鎮壓下去,叛亂前後不過40日,範圍不出揚、潤、楚三州。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中書令裴炎要挾武則天交出政權,還政睿宗。當初幫助武則天取得最高發令權並廢黜中宗的宰相,至此已經成為武則天親自掌權的障礙。因此,統統被武則天以謀反罪下獄,其後被殺。牽連而貶和被處死的還有一些大臣,包括正在北邊抗禦突厥的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等。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四月,武承嗣製造了一係列的祥瑞。五月,武則天下詔親自拜洛水,接著,給自己加尊號為“聖母神皇”,為公開稱帝作好了準備。

李唐宗室計劃起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及其子博州刺史李衝,在匆匆起兵後很快被鎮壓下去。而武則天則在主觀上誇大了反對派的勢力,鼓勵告密、任用酷吏,任威刑以禁異議,大肆屠殺李唐宗室和內外大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武則天稱帝的道路得以掃清。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初一,武則天大赦天下,宣布曆法改用周正,改元載初。又改造“天”、“地”等12個字,以象征新局麵的到來。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初九,在上應天命、下順民意的氣氛中,武則天登上洛陽的則天門城樓,宣布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大赦天下。幾日後,武則天加尊號為“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

武則天在最後立皇嗣的問題上,也曾有過反複,但是她最終選擇了自己的兒子而不是侄兒接替自己的皇位,再一次說明,直到晚年,武則天仍然充滿智慧,也無怪她能以女兒之身登臨大寶。

武則天做了15年的皇帝,除了因為幾個時期的酷吏政治造成的緊張氣氛外,由於她能夠在政治上破格用人,在經濟上注意恢複和發展生產,對地主兼並土地和農民逃亡采取審慎甚至是寬容的方針,社會形勢非常穩定,長時期內政局也沒有出現大的動蕩。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武則天能夠創造中國曆史上的這獨一無二的奇跡,並不偶然。創造機會,把握機會,果斷行事,再加上一個聰明的頭腦,是她成功的最根本保障。

無過錯的“昏君”——非議唐玄宗

判斷一個政治人物的優劣,不能脫離他的時代背景來看,唐玄宗是一個守業之君,在開疆拓土上的作為比不上唐太宗是很正常的事,你不能僅憑這一點就判斷他不如唐太宗。唐太宗主要的任務是建立國家、鞏固國家,而唐玄宗主要的任務則是撥亂反正(武後,韋後之亂),使國家富強。“開元盛世”這個曆史名詞的超高知名度,足以說明唐玄宗在他的本職工作上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僅憑這一點,我們就必須公平地承認:唐玄宗是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之一。

有人認為唐玄宗後來的昏庸,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

唐玄宗在位時,為了加強邊境的防禦,在重要的邊境地區設立了十個藩鎮,藩鎮的長官叫節度使。節度使統領軍隊,還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當時的慣例,節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調到朝廷當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