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盛世主角的破綻(2)(3 / 3)

在後來舉行的禦前會議上,發生了爭執,而且雙方無所不用其極,互相揭傷疤翻老底,企圖給對方扣上道德敗壞、衣冠禽獸、破壞朝綱、違背太宗皇帝以來的大政方針之類的罪名。高宗主動提出了王皇後沒有生育兒女並且企圖暗害皇帝兩項重要罪名,褚遂良針鋒相對,指出武則天品行不端,家庭出身不好,隱瞞婚姻史等不良行為。說到動情之處,以頭搶地,血流不止。正當他口沫橫飛之際,武則天在簾子後麵大喝一聲,要求殺掉這個反對者。這麼一鬧,雙方再無協商可能。

換老婆問題這樣發展,誰都沒有想到。其實回過頭來看,因為這個問題和朝廷大政方針的控製權聯係在一起,所以一旦放棄了對這個問題的立場,馬上就會失去日後把持朝政的機會。事情發展到這一步,雙方可以說都不能勝出,僵持在那裏。這個時候,老臣李含含糊糊地表態了。這個名字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不過他還有個十分常見的名字,叫做徐茂公。雖然他功勳卓著,但是長孫無忌這些老派分子給他的待遇並不好,還三天兩頭給他穿小鞋,於是他很早就退養修身。雖然一般來說老臣們都是支持老派的,但是事實上政策如果不傾斜,他們自然不一定能夠無條件擁護。

他對高宗說,你們家裏的事情,不用外人摻和,該怎麼著就怎麼著。對於一個當年以軍事立國的政權而言,老臣的話是特別有分量的,高宗聽了之後精神煥發,局勢就這樣逆轉。朝臣的站隊情況已經一目了然,高宗自己也選好了隊伍。

隊站好了,老婆自然順利地換掉了,老派反對分子一律處理,隻不過是早晚的問題。老臣依然擱在一邊不予重視,倒是那些站隊的年輕人應該獎勵。而且,日後的年輕人越來越對換老婆之類的事情表示看得開,也沒有那麼明確的政治倫理觀。於是高宗又繼續折騰,開始換太子,把兒子們擺弄來鼓搗去,直到最後,誰當皇帝都是年輕人不怎麼關心的問題了。於是,武則天這個當年有幸成為皇帝老婆的女子登上了金殿,坐穩了龍椅。

後代的評論家們說到武則天為什麼能當皇帝,為什麼能讓大唐江山變色,為什麼當時的觀念可以允許,十分不解。其實,當年她老公讓朝臣站隊把老婆問題和政治問題一起表決,就已經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實際上說的是要抓住好的時機,徹底地消滅敵人,以防敵人卷土重來,也就是要斬草除根的意思。吳王夫差,有越不取,最終兵敗身死;明代宗朱祁鈺,不忍害兄,最終為兄所害,這都是斬草不除根的後果。武則天是一個極聰明的人,兒時的遭遇及貞觀年間的閱曆,再加上感業寺的清苦,使得她非常看重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以及具有保衛這個果實的決心,武則天登上後位不久,就下令殺死王皇後和蕭淑妃,徹底地清除了潛在的危機。如果沒有武則天的果斷明決,天性善良的李治,會不會有一天回心轉意吃回頭草?誰也說不清。

武則天成為皇後,並且自己所生的兒子李弘被立為太子之後,她的政治抱負慢慢得以施展,在國家政事中開始發揮影響。做皇後之初,她還隻能是部分地參與政事,而且還要視高宗的身體狀況而定。當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十月,高宗最初感到風眩加重以至於目不能視時,才開始將部分政事委托武則天裁決。

但是,武則天在龍朔年間也還沒有達到能夠和高宗並駕齊驅的威望,也沒有獲得更多的權力。不過,隨著國家事務的增加,原有的製度受到衝擊。百官百司奏事的議、表、狀大量增加,在高宗的身體每況愈下的情形下,武則天獲得了插手朝政的機會。

皇帝身邊少了一些製約,武則天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權。大體在此前後,武則天開始將一些文學之士召入內廷,以幫助皇後撰述的名義,參與政務、起草詔令。到乾封(公元666—668年)以後,開始稱為“北門學士”。他們在內廷成為武則天從參決政務到專掌朝政的得力助手,甚至能夠“分宰相之權”。

由於武則天對高宗的牽製越來越多,引起了高宗的不滿。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十二月,高宗讓宰相上官儀起草詔令,決定將武則天廢為庶人。結果,由於武則天早已控製了內廷,詔令尚未頒下,就被武則天阻止了。上官儀被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上官儀事件後,武則天進一步將反對派清洗掉,鞏固了自己在國家政務決策中的權力。

經過上官儀事件,武則天決定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她所要進行的,就是“去唐朝化”,在政治上擴大自己的影響,並且逐漸瓦解唐朝政權的統治力量,好讓自己能夠高枕無憂。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二月,重歸於好的高宗和武則天帶領文武大臣前往東都洛陽,為封禪泰山作準備。次年正月,舉行了大唐開國以來的第一次封禪大典,武則天出盡了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