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盛世主角的破綻(2)(2 / 3)

武則天取得了完全的成功,李治心裏,從此有了這個充滿心機的女人。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太宗死去,武則天與所有嬪妃,發送長安感業寺削發為尼。僅僅兩年過後,高宗李治就急召武則天入宮,封為“昭儀”。

一個小小的“昭儀”,會是武則天所能滿足的嗎?她要攀上人生的巔峰,就必須向更高的目標進軍,這一次,她的目標是皇後。

在武則天通向皇後寶座的道路上,她做了一件人所不能忍的事——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兒,然後,嫁禍給王皇後。雖然這個事件最終查無實據不了了之,但武則天遇到大事時的果決明斷,以及不擇手段,可見一斑。

過了幾年,唐高宗準備廢掉原來的正妻王皇後,代之以武則天。他為什麼會有換老婆的願望,我們現在隻能猜測,不過他原來的老婆王皇後無論長相、出身還是文化修養,都不比武則天差。所以後代的曆史學家得出了一些結論,說是唐高宗有一種戀母情結,或者唐高宗欣賞武則天的才幹等等。

在換老婆之前,發生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宮裏發現了詛咒皇帝的小人兒,這種巫術是十分可怕的,所以引起了高宗和大臣們的高度重視。

做小人兒來詛咒的事情,在曆史上被稱為巫蠱,是十分惡毒的行為,其成功率據說特別高。這次針對唐高宗的小人兒行動,經過調查後,種種證據表明是王皇後和她的母親安排的。其實這些證據,也都是後宮那些宮女太監們的證詞。這樣一來,高宗勃然大怒,開始著手進行換老婆的工作了。

如果以為換老婆就是皇帝一個人的決定,那就過於幼稚了。當時,涉及到皇家的重要事情,比如誰做皇後,誰當太子,都是大臣們踴躍表達自己政治見解的機會。大臣們表達政治見解的辦法也十分直接,就是站隊。

站隊其實並不難,單純從政治角度出發,知道皇帝的心意,並且明白當時朝中最有實力的大臣的看法,就可以選擇自己的隊伍了。但是,事實往往比這複雜得多,因為每個大臣都有自己現實的處境,有人想升官,有人想求穩。而且,朝中那些政治寡頭們也和其他大臣有著各種恩怨,所以真的到了站隊時間,我們看到的是一片熙熙攘攘的菜市場局麵。

對於高宗的這一想法,國舅長孫無忌極力反對。長孫無忌雖然在政治權術上比較低能,但是他當時在朝中的地位無人可比。而且,作為中老年大臣,他對於某些問題十分固執,比如說,皇帝家庭和事業的雙重成功,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道理,是無法改變的。一旦皇帝換了老婆,就說明他的家庭生活不幸福,是失敗的。所以,他用漠視的態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想讓高宗自己打消念頭。

另外一個老臣褚遂良則態度激烈得多。其實,褚遂良一直以來都沒有這次這麼旗幟鮮明的表現,這次主動衝上去,主要是他和長孫無忌立場一貫一致,長孫無忌的態度是漠視,他就要高調反對。簇擁在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周圍的,是那些與他們關係密切的、頗有固執性格的、對君主個人道德要求很高的大臣。

封建時代,皇權在表麵上看並不具有絕對地位,大臣們能起到很大的製衡作用,但事實上一旦皇帝真正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是沒人能阻止的。因為皇帝擁有大臣的任免權,他完全可以用一個較長的時間來換掉反對的大臣提拔支持的大臣,隻要他真正下定了決心這麼做,他就可以做到。

誰都知道皇後換人是大事,可以從中大撈一筆。所以,一個即將降級的官員李義府抓住機會,上奏折要求迅速進行換皇後的工作。高宗在一片反對聲中聽到這樣的話,自然十分興奮,馬上給他升職。同樣,幾十年沒有成為政治活動領軍人物而且和長孫無忌素來不睦的許敬宗也衝出來,為高宗的換老婆計劃鼓掌助威。隨之而來的是一批政治上頗有抱負,但因為朝廷用人大權被長孫無忌控製而沒有機會施展拳腳的中青年官員加入了擁護換老婆的陣營。但是,真正要進行朝廷重要會議,他們根本沒有發言的機會,連列席都是個問題。

所以,最後的局勢演變為青年皇帝唐高宗和比他年長的武則天與長孫無忌等元老重臣之間的較量。重臣的支持者仍然是重臣,青年皇帝的支持者都是人微言輕而且對道德觀念不是那麼看重的中下層官員。看起來好像是大臣們之間站隊,但是皇帝自己也要站,而且他希望大臣和他站一個隊。

對他的舅舅,高宗一點兒辦法都沒有,隻好使用最拙劣的籠絡方式。他又是送禮又是求情,甚至把長孫無忌小老婆生的兒子都封賞了,但是長孫無忌立場不變,在他心中,這個問題沒有商量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