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強奪父妾,一個是霸占弟媳,這一點,兩個人是同樣的荒淫無恥。
征高麗比較
當時的隋朝,是一個強大的王朝。曆來的中原王朝強盛之時,周圍的小國通常會選擇臣服,也有不臣服的,下場就是被征討,這也是中原王朝維持霸權和尊嚴必須做的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不論是楊廣的三征高麗,還是李世民的征伐高麗,從戰略的高度,都沒有絲毫的錯誤,隻不過,凡事需量力而行,而不是一味逞強。
楊廣先後三次發動了對高麗的戰爭。在朝鮮半島,隋朝時分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高麗最強。隋煬帝繼位後,征召高麗王入朝不至,煬帝便率大軍征討。大業八年(公元612年),楊廣進行了第一次征討。出兵以前,他征調大批工匠在山東東萊(今山東省掖縣)海口大規模造船。工匠被迫在水中不分晝夜地勞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亡的有十分之三四。他還征調江淮以南的民工和船隻,把黎陽倉、洛口倉的糧食運到涿郡,船隻前後相繼,長達1000多裏。奔走在路上的民工和兵士,經常有幾十萬人。很多人倒斃路旁,屍臭不絕。準備就緒後,隋軍一百多萬人分海、陸兩路進攻高麗,大敗,隻有2700人逃回。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正月,楊廣第二次征討高麗,四月,煬帝再渡遼水,六月,國內楊玄鹹起兵攻洛陽,煬帝因後顧之憂,隻好退兵。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國內農民起義席卷大江南北。煬帝妄想以對外勝利來扭轉危亡的命運,對高麗進行了第三次征討。但當時農民起義軍遍地皆是,征集的士兵或因道路阻隔不能到達,或沿途逃散,以致兵員不足,無法進軍,隻好與高麗議和,乘勢收兵。
如果從戰略層麵來講,征討高麗使其臣服是完全必須的,那麼從戰術層麵來講,時機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次出征時國力強大,沒有錯誤。第一次勞民傷財未能成功以後,就應該選擇修養生息了。第二次強行出兵仍未告捷,第三次在全國各地風起雲湧的軍閥造反、農民起義的形勢下仍然一意孤行征討高麗,就不得不說此時的楊廣,已經完全是一個輸得紅眼的賭徒,不顧一切地壓上最後的籌碼,等待著他的,隻有輸個精光。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權臣蓋蘇文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三月,至定州(今屬河北),後又親佩弓矢,與太子太師長孫無忌等趨幽州。李軍發柳城(今遼寧朝陽),向懷遠鎮(今遼小附近)虛張聲勢,而實則潛師北進。四月,李軍出其不意地從通定(今新民西北)渡過遼水,進至玄菟(今沈陽東),高麗大驚,城皆閉門自守。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李道宗領兵進逼新城(今撫順北),城中守軍驚恐,不敢出戰。先頭部隊張儉領胡兵為前鋒,渡遼水趨建安城(今蓋州東北),破高麗兵,斬數千人。李、李道宗會攻蓋牟城(今撫順),克之,俘2萬餘人,獲糧十餘萬石。太宗至北平(今河北盧龍)。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張亮等率舟師渡海襲占卑沙城(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東大黑山),俘8000人。隨後又分遣總管丘孝忠等指向鴨綠水(今鴨綠江)。李軍進逼遼東城(今遼陽)下。蓋蘇文以步騎4萬援遼東,李道宗領騎4000迎擊,李引兵相助,大敗其援軍,斬千餘人。太宗渡過遼水,撤橋以堅軍心,並親領精兵與李圍遼東城,遣銳卒登衝竿至城上,乘風燒毀西南樓,城破,殺高麗兵1萬餘人,獲城民4萬人。隨後向白岩城(今遼陽東)進軍。烏骨城(今鳳城東南)高麗守將遣兵萬餘援白岩城,唐將契苾何力率勁騎800擊之,帶傷追擊數十裏,斬千餘人。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李攻白岩城西南,太宗臨其西北督戰,迫高麗守將孫代音投降。太宗率眾轉攻安市城(今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領兵15萬援救安市。太宗決定先敗援軍,後攻安市城。當高麗援軍進至距安市城40裏時,太宗恐其徘徊不至,即命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率突厥千騎與之接戰,旋又佯敗退走。高延壽、高惠真乘勢追至安市城東南8裏處依山列陣。太宗召諸將問計,李道宗認為:高麗傾國出動,平壤守軍必少,願領精卒5000擊之。太宗不納,遣使安撫高延壽,使之放鬆戒備。夜間,太宗命李領步騎1.5萬人於西嶺列陣;命長孫無忌領精兵1.1萬為奇兵,自北山出狹穀,攻高延壽側後;自領步騎4000,隱蔽於北山上,並告諸軍聞鼓角聲即齊出奮擊。